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企业 » 中海油要闻 » 正文

秦皇岛32-6油田:从“一锅炖”到“开小灶”

日期:2019-01-30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作者:何逸凡

国际石油网

2019
01/30
09:14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秦皇岛 油田 采油

     秦皇岛32-6油田是渤海第一个上亿吨级的大型河流相边底水稠油油田,其油水系统的复杂性加上流体性质的复杂性,让这个油田在投产后吃尽了苦头:含水上升快、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一度很差。为了扭转局面、彻底改善开发效果,研究人员从“诊断”到“治疗”,开启了一系列研究及实践工作。

开发效果差的核心问题是油水系统复杂,如果油田采用“一锅炖”的合采开发模式,必然造成层间干扰大。对此,研究人员第一次对开发模式提出大刀阔斧的改造:实施综合调整彻底细分层系,将不同油水系统、原油黏度差异大的砂体分别开发。

综合调整实施后,秦皇岛32-6油田2015年产油量达到305万吨,老油田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采油速度较调整前提高了2.5倍,油田开发效果大幅提升,老油田焕发“第二春”。秦皇岛32-6油田的综合调整,也是渤海首个高含水期水平井细分层系的综合调整项目,蹚出了渤海油田综合调整的新路子。

产量上得去,还要稳得住。进入主力砂体单砂体开发阶段后,研究人员在新的阶段又开启了第二轮“调理”工作。

在边水油藏区,河流相储层的非均质性及长期水驱开发后的驱替不均衡性,是制约其开发效果进一步改善的主因。因此,首先利用储层构型解剖技术,将原来的复合砂体分解为单期砂体并刻画其内部构型,并据此完善井网,将地质非均质性影响降到最低。随后,摸索出一套均衡驱替技术,开展平面注采调整、调剖调驱工作,改善长期水驱不均的局面。

在底水油藏区,研究人员也认识到隔夹层分布、天然能量大小、井距等因素对开发效果及动态影响最大。因此动态、静态齐发力,将开发策略从一个个砂体细化到一个个井组,通过精准分类、对症下药,对不同类型的井组采用不同的开发策略。同时,基于物理实验对驱油效率的再认识及波及体积精细刻画技术,目前底水区布井极限井距由300米缩小至130米,展开了又一轮利用低效井的挖潜工作。

近几年来,在科研生产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技术创新和有效管理,边底水油藏齐发力,秦皇岛32-6油田彻底由开发初期的“一锅炖”开发模式转变为“开小灶”模式,近两年持续稳产,成为渤海河流相油藏高效开发的标杆油田。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