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是我们的一个短板。他特别提出,下一步要把科技成果转化这件事当成重点。
一个“短板”,一个“重点”,正是当前科技创新所面临的“两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对于处在转型期并致力于打造新业态、新产品的能源企业来说,补齐短板、突破重点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国家政策层面,针对能源多元化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表示,能源系统应该通过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等,从以煤为主逐步向煤、油气、非化石能源多元驱动转变。加强低碳能源科技创新,尽快启动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智能电网、氢能与燃料电池等国家重大项目,加快筹建能源国家实验室,探索设立重大战略性能源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金,加大技术产业化扶持力度。
就能源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田永东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煤层气开发的科技投入,由此提高煤层气开发的效益,最终促进煤层气可持续发展。
两会期间,国资委有关负责人对鼓励企业创新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进行了解读,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将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在计算净利润、经济增加值指标时予以加回,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关键是要营造甘于“十年磨一剑”的科研氛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何建华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要给予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和适当的待遇水平,并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对于能源企业本身来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副总经理马永生表示,面对国内市场目前炼能过剩的现状,要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把成本降下来,把企业的效益稳定住。
企业由人组成,而科技人员无疑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源泉。据预测,到2025年,结构性人才缺口将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关键瓶颈之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就成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孙树祯看来,人才优势是企业发展最大的优势。他以吉林石化为例,强调应从创新人才培育和分配机制入手,围绕管理、技术和操作技能3支队伍,创新方法培养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所有能源科技工作者中,青年是创新的生力军。有委员提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特别要关注到为青年人成才铺路搭桥。
全国政协委员、阿里原初引力波项目首席科学家张新民表示,国家应该提高青年科技人才的待遇,特别是对那些常年在高原、深海、南极等恶劣条件下工作的青年人,要给予更多关注。这对能源科技工作者十分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常年在沙漠、戈壁等极端恶劣条件下从事油气开发的科技工作者。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也有在世界能源领域举足轻重的能源企业。只要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必能实现能源科技持续的、高质量的供给,实现能源企业迈向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