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知识 » 正文

中国石油在伊拉克这10年

日期:2019-05-23    来源:中国电力报  作者:曲艺

国际石油网

2019
05/23
09:5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两千多年前,中国商船沿着古丝绸之路海道,由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停泊在巴比伦口岸,到达重要名城驿站巴格达。从此,东方文明与两河文明交相辉映、经贸往来不断。广袤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蕴含的丰富油藏,支撑起伊拉克国家发展的经济命脉,也让伊拉克在全球能源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中国石油回归伊拉克油气市场,开启中伊能源新丝路之旅。随着日前《中国石油在伊拉克企业社会责任专题报告》的出炉,一幅中国石油在伊拉克的“油”墨画卷渐次呈现。

    于全球石油版图而言,伊拉克地位之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石油参与伊拉克油气合作始溯于1997年,外资获得准入伊拉克油气行业后,2008年中国石油回归伊拉克油气市场。

    以2008年艾哈代布油田顺利启动为标志,中国石油在伊拉克油气业务进入新时期,成为伊拉克石油开发事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作为伊拉克油气领域主要的参与方、技术服务商之一,中国石油参与投资运作的四大上游项目包括:与中国北方工业合作的艾哈代布项目,与法国道达尔、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合作的哈法亚项目,与BP合作的鲁迈拉项目,与埃克森美孚合作的西古尔纳项目。此外,中国石油还为伊拉克提供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物资装备、后勤保障等服务。

    回望来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见证着中国石油在伊拉克十年来的奋斗与努力——艾哈代布项目提前3年实现二期年600万吨产能,是伊拉克战后第一个投产油田;哈法亚项目提前15个月满足合同要求的7万桶/日产量目标;鲁迈拉项目提前2年实现增产10%的目标,创造30年来鲁迈拉油田最高产量纪录;累计提供4万多个就业机会,员工本土化率达85%……

    中国石油将“助力伊拉克国家和人民实现石油复兴梦”理念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孕育下,终绽放出熠熠生辉的“宝石花”。

    助力鲁迈拉老油田复兴

    位列伊拉克第一、全球第四大油田的鲁迈拉油田开采已有50年。油田稳产基础薄弱,油藏亟待重新认识和研究,且油田设施老化,管线泄漏事件频发,生产配套装置严重缺乏。仅2011年3月,因设备原因导致产量损失最高时每日达15万桶。

    在此背景下,中国石油联合BP和伊拉克国家石油营销组织(SOMO)通过采取翻新维修现有设备、引进新设备、改进工艺,执行安全标准、应用国际先进生产管理软件,开展大规模培训等多种措施,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油田,促使鲁迈拉油田实现大幅增产,为伊拉克贡献了巨额财政收入。

    鲁迈拉项目为当地增加了2.2万个就业机会,一批伊拉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成为鲁迈拉油田建设的中坚力量。当地承包商获得30亿美元合同额,而且在以国际化标准为指导的大量培训下,团队的生产安全质量、施工效率、技术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此外,鲁迈拉项目提供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公益支持使当地社区从油田发展中全面受益,油田所在地的巴士拉省正一步步奠定伊拉克主要油田服务中心的地位。
 
    “鲁迈拉油田已经成为巴士拉和伊拉克资源的一部分,我们对此感到无比骄傲。”巴士拉省议会主席萨巴赫感慨道。
 
    控制环境影响,实现绿色发展,也是中国石油一直遵循的理念。据统计,鲁迈拉油田每年约有200亿标准立方米的伴生气被直接放空燃烧。为合理利用能源,中国石油联合BP、伊拉克南方石油公司组成联合体(ROO),启动建设“绿色油田”计划,分多期建设电站工程。
 
    记者了解到,该电站已于2018年完工,每年可提供13亿千瓦时发电量,满足当地108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需求;每年可有效利用5.2亿标准立方米伴生天然气,减少300吨左右二氧化硫排放。电站的建成对促进伊拉克地方经济发展、保障油田电力供应、改善周边大气环境、促进油田节能减排等具有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项目可以平衡油田扩大规模与产能不足的矛盾,有助于伊拉克生产的恢复。来自中国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将让这一地区重现发展活力。不仅仅是石油产业,电力、民生都将因此得到改善。”伊拉克《明日报》对此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打造“原油外输的生命线”
 
    伊拉克石油资源丰富,但受常年战乱和经济制裁的影响,国内石油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需要从零开始更新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基础设施,重建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石油积极参与伊拉克能源基础设施重建,并完成了米桑原油外输管道、艾哈代布输油管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米桑原油外输管道由中国石油管道局(CPP)承建。它是伊拉克战后第一条全自动化控制的战略外输管线,经由米桑、巴士拉,入法奥港,连接波斯湾,全长272千米,管径42英寸,年设计输油能力5000万吨,被视作米桑省“原油外输的生命线”。
 
    该管道近1/4穿越沼泽,穿越300余条大中型河流、16处等级公路和铁路,通过近200米密集高压油气管网群、30千米雷区及未爆军火区,历经世界“热极”酷暑风沙,并经受伊拉克政局持续动荡等一系列挑战和风险考验,于2014年8月全线贯通投产,开启伊拉克石油外输新篇章。值得一提的是,该管道与原有的KRG主管线、DNO/陶克管道等管线连接形成横贯南北的骨干管网系统,进一步优化了伊拉克国家战略管网布局,强化了原油出口安全,带动了沿线地区的油气开发生产。该战略工程被伊拉克政府誉为“伊拉克管道建设史上深化友谊、合作多赢的典范工程”。
 
    在伊拉克石油部长鲁埃比看来,该管道将使伊拉克南部石油出口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快速促进米桑省及伊拉克的经济发展。
 
    “这条管道把伊拉克原油外输系统理顺了。它从设计上‘既可南上,也可北下’,融入伊拉克国家战略管网,对其分产分储、分运分销的长期战略具有深远影响。”中国石油管道专家、米桑管道工程技术顾问刘为民总结称。
 
    数据显示,米桑原油外输管道建设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1000余个,员工本土化60%以上,土建、运输、服务等领域近40家当地分包商参与到管道建设中,带来数千万美元的商机。通过国际化规范管理,当地分包商HSE管理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与当地共享油田开发红利
 
    最大程度地把油田开发的经济红利留在当地、共享发展机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根本目的。中国石油在伊拉克的开发建设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伊拉克战后第一个对外石油合作项目和第一个投产的油田项目,艾哈代布油田的建设对当地战后重建及恢复民众信心、促进当地经济腾飞作出了重要贡献。
 
    艾哈代布项目首创井场承包制促进当地就业,油田始终坚持优先使用当地用工的政策。2011年项目投产以来,油田生产稳定,石油美元已经成为当地政府最为稳定的收入来源。所在的瓦西特省从农业省变为工业省,极大改善了当地面貌,赋予了当地现代化石油工业城的新梦想。
 
    “自伊拉克对外开放石油投资以来,伊拉克政府积极实施和推进石油产业复兴计划,向国际能源企业提供准入机会,为中国石油提供了参与伊拉克战后石油工业重建的历史机遇。此外,近年来伊拉克安全形势逐步好转,石油产量持续增长,开发和投资潜力巨大,国家重建和经济复苏可期。”中油国际中东公司总经理黄永章表示。
 
    展望未来,毋庸置疑,中国石油将持续深耕这片孕育古老文明的肥沃土地。“‘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为中国石油与包括伊拉克在内的中东油气资源国开展合作构建了良好的依托平台,更为中国石油在伊拉克的油气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黄永章强调。
 
    谈及中伊能源合作前景,伊拉克石油勘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纳什万亦信心满满:“中国石油是多个行业的市场领导者,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伊拉克石油开发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在伊拉克未来油气上下游项目上,在互利合作方面,中国公司都有很好的机会。我们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和经验,通过‘一带一路’项目,与中国的沟通与合作将会更加紧密。”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