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钢尺和剪刀,一架天平,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就用这些简单的工具,分析现场几个不知品种和规格纤维的线密度,并出具检验报告,这就是今年11月11日仪化公司物捡工大比武的操作试题。
看似简单,其实考核着参赛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平时分析工作中的积累,谁的基本功扎实,谁就将赢得比武的胜利。
洁净双手,按规则取样,调试天平,分析样品,数据登记,废丝归位,出具完整的检验报告单。短短18分钟,短纤中心参赛选手贺莉结束了比赛自信地走出考场。
几个评委眼里露出满意的神情,评委对她的评价是:“最注重细节,操作最规范的一位选手。”
记者采访贺莉时,贺莉又向我们演示了一个工作场面:她从中空纤维试验样品中取出约30毫克的纤维,两手将其整理成一端平齐的纤维束,小心地将其放在切断器上,用力拉直纤维束。一声“喀嚓”轻响,丝被切成三段,用镊子轻轻夹取2厘米长的纤维,放在载玻片上再用钢梳细细梳理。最后,用镊子将纤维一根根记数,记满350根后称重,依次做5束。
她的动作非常麻利。她说,这是短纤物检岗位的女工们每天必须做的“功课”,常年的线密度检测也练就了一双双“火眼金睛”,生产线工艺的调整就是源于她们做出的每一个数据。
贺莉在物检岗位工作22年,特别注重学习与化学纤维检验技术相关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并坚持勤学苦练,在工作中善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广泛的化纤检测技术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操作技能,为她更好地服务科研、研发新品、提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检验是产品的“眼睛”,需要分析人员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在日常工作中,她特别注重与装置工艺人员的沟通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在对在线产品进行过程检验时,一旦发现原丝质量波动,便及时提醒工艺人员检查前纺纺丝条件是否发生变化,风温风压风量是否正常,是否按时修板,环吹是否需要更换等等;超倍异常时,她不是简单地报个数据,而是仔细描述超倍长的特点,如超长是束状,还是单丝等,以方便工艺人员分析产生超倍长的原因及工序,迅速解决问题。
为增强棉型纤维的可纺性,中心使用多种油剂进行试验,为配合试验贺莉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通过对不同油剂品种,不同上油量纤维摩擦系数的比较,为科研人员选择最优油剂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而当时,整个中心,能熟练进行摩擦系数项目测试的检验员屈指可数。
仪化近年来开发研制出许多短纤新产品,国家有关部门尚无明确的检测标准和方法。她根据所学的知识,努力创造新的测试标准和方法。在七孔纤维开发初期,由于其截面形状不规则,采用了称重法测试其中空率。测试过程开始是先称取每个试样的内孔质量,再称取该试验的全质量,由此计算出该试样的中空率,最后再计算20根试样的平均值。这样做,不禁试验误差大,也影响了工作效率。贺莉经多次试验论证,提出了将所有试样的内孔截面一起称重,再称取所有试样的总面积,然后计算出七孔试样的中空率。该方法不仅减少了测试误差,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此方法一出现,迅速被中国化纤行业所采用。过去多种内部的分析方法如今已经成为国内化纤行业的标准。她还改进了日本东洋纺公司提供的1.67dtex仿羽绒中空纤维DVC的测试方法。
随着仪化新产品开发力度的加大,有色纤维生产数量多了起来,在检验中的难度也明显增大。如何既能准确分析数据,又能减轻现场分析人员用眼疲劳,是大家都在考虑的问题。比如,黑色丝黑中带灰,在黑色的绒板上操作,肉眼很难分辨,常常“挑花了眼”。改成白板效果也不好。她通过摸索,在黑色的绒板上贴一张黄色的标签纸,进行对比,这样既减轻了现场分析人员的用眼疲劳,又能准确分析样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厚积薄发,贺莉在短纤生产中心开展的分析质量无差错劳动竞赛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也正是由于在平时工作中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她才会在公司级的比武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