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岸线北起福建省铁炉港,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5800多公里。沿海地区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重点海域包括:
1.粤东海域 包括闽粤分界至广东省汕尾市的毗邻海域。
2.珠江口及毗邻海域 包括广东省惠州市至江门市的毗邻海域。
3.粤西海域 包括广东省阳江市至湛江市的毗邻海域。
4.铁山港—廉州湾海域 包括铁山港湾和廉州湾两个海湾,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的毗邻海域。
5、钦州湾—珍珠港海域 包括钦州湾、防城港湾、珍珠港湾等三个海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和防城港市的毗邻海域。
6.海南岛东北部海域 包括海南省的海口市、临高县、澄迈县、琼山市、文昌市、琼海市和万宁市的毗邻海域。
7.海南岛西南部毗邻海域 包括海南省的三亚市、陵水县、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的毗邻海域。
8.西沙群岛海域 包括宣德群岛、永乐群岛及中建岛、东岛、浪花礁的毗邻海域。
9.南沙群岛海域 包括南沙群岛毗邻海域。
从东海往南穿过狭长的台湾海峡,就进入汹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我国最深、最大的海,也是仅次于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航运要冲,在经济上、国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海位于我国大陆的南方。南海北边是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四省,东南边至菲律宾群岛,西南边至越南和马来半岛,最南边的普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岛。浩溯的南海,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等,与太平洋和印度洋相连。它的面积最广,约有3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6个广东省那么大。我国最南边的普母暗沙距大陆达 2000公里 以上,这要比广洲到北京的路程还远。南海也是邻接我国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约 1212米 ,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 5567米 ,比大陆上西藏高原的高度还要大。
南海四周大部分是半岛和岛屿,陆地面积与海洋相比,显得很小。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于北部,主要有珠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于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阔水深的南海总是呈现碧绿或深蓝色。南海地处低纬度地域,是我国海区中气候最暖和的热带深海。南海海水表层水温高(25℃~ 28℃ ),年温差小( 3℃ -4℃ ),终年高温高湿,长夏无冬。南海盐度最大(35%),潮差 2米 。
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适于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风光绮丽的珊瑚岛,如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南海诸岛很早就为我国劳动人民发现与开发,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南海东部油气田 多为中外合作油田
西江24-3,30-2油田
西江24-3发现于1985年3月,西江30-2发现于1988年7月。1988年8月在合同区域15/22启动第一口探井之前,进一步对该区域进行了 146公里 的地质调查。第二块油田30-2的商业可行性在1990年被证实。
在对24-3和30-2油田进行了联合开发研究之后,1991年底这两块油田的整体开发计划(ODP)被提交到中国有关部门审批。ODP中估计开发成本为6亿美元,按计划在1994年11月投产24-3油田,然后30-2油田在1995年10月投产。24-3油田的原油可采储量为1.83亿桶,30-2油田的原油可采储量为2.54亿桶。1992年1月ODP获得批准。
这两块油田由菲利普斯石油国际公司亚洲部代表其合作者Pecten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51%)进行作业。
项目组成
西江油田的开发包括带有第一阶段分离设备的两个采油平台和一艘用于最终分离、储存和卸载原油的浮式生产储存卸载船(FPSO)。两个平台相隔 13.6公里 ,一个在24-3油田(合同区域15/11),另一个在30-2油田(合同区域15/22),FPSO则位于二者之间,具体位置在考虑了两个油田原油特点的差异后进行了最优布置。
每个平台均是8脚钢柱式结构,导管架重量达5600吨,每个钢柱重达3760吨。每个平台的生活区可以容纳100名作业工人。
FPSO是由一条储油船改造而成,带有二级分离装置,储存和分配计量表。
项目采购
设备大部分从美国和欧洲采购,很大一部分加工工作是在亚洲进行的。价格比较而言具有竞争性的中国资源亦被采用,占到项目总投资的20%左右。
项目执行
该项目的执行由菲利浦斯、Pecten 和中国海洋石油共同组成的项目组负责。该小组在设计阶段位于休斯顿,而在制作与安装阶段迁至中国蛇口的PPCIA办公室。
开发井
两个平台的钻井和完工进度的执行有Halliburton公司承担,采用了集成式工程服务合同的形式。克瓦纳约翰布朗在1992年2月至1995年间担任西江油田的主要工程承包商,负责24-3和30-2海上平台顶部设施、生活区、XJ-2钻井机、FPSO加工设施和管线的详细设计和工程。同时也负责所有加工设备和特种设备的采购、催交、检查、出口/运输。克瓦纳约翰布朗帮助PPICA制定和评估建造标包,为项目管理小组提供海外人员,管理在中国、韩国和中国海上的建造工作。
现在24-3油田的日产量超过70000桶。在30-2油田投入生产以后,1996年最高日常量预计为10万桶/日。
生产情况
所产石油为25o至38oAPI,不同产层的孔隙度在15%至28%之间,渗透率为400-3700毫达西。油藏驱动机理为边缘水驱或底部水驱,取决于油藏情况,目前15口井的日产量为27,000桶原油。
惠州油田群
由惠州21-1,惠州26-1,惠州32-2,惠州32-3和惠州32-5形成惠州油田群。其中,惠州21-1油田于1985年8月发现,1990年9月投产。惠州26-1油田于1988年3月发现,1991年11月投产。惠州32-2油田于1990年12月发现,1995年6月投产。惠州32-3油田于1991年1月发现,1995年6月投产。惠州32-5油田于1996年9月发现,1999年2月投产。
2000年6月,惠州26-1北项目成功投产,该油田石油日产量将增加1万桶。
流花11-1油田
流花11-1油田,发现于1987年2月,是目前南中国海发现的最大的油田。该油田位于南中国海的珠江口盆地,在香港东南方向 1000英尺 ( 300米 )的水中。阿莫科于1985年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获得区块29/04合同。经过初步勘探研究后,流花11- 1A 开钻。测试产油量是每天2240桶重油。随后进行的评价井钻探流花11-1-3和流花11-1-4证实油储量巨大,超过10亿桶。1993年12月,科麦奇公司加入合作开发的队伍,持有24.5%的股份,阿莫科也持有24.5%股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东部公司持有51%的股份。
但是,由于产出原油非常稠密的特点以及油层的相对较浅深度的特点,表明要使流花油田能够生产,必须使用革新性的技术和成熟的技术相结合的办法。
技术上的突破
在1987年至1992年间,阿莫科和南海东部公司工程部对各种开发设想进行了试验和测试,直到发现了突破性的解决方案。项目组决定该油田的海上生产系统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部分:
一个浮式生产系统,用于钻井和采油(FPS)
一个浮式生产、储存和卸载系统,用于加工和储存原油(FPSO)
一套革新性的水下系统,使用电动半浸式泵,其可以服务于约20口水平井
全球化的快速开发方案
1993年3月,在油田被发现后6年之后,流花11-1的整体开发计划获得中国各级政府的批准,项目进入了实施阶段。
1993年9月购买了一艘半潜式钻井船,并被改装成南海挑战号FPS。1993年10月又购买了一艘14万吨的油轮,并被改装成南海胜利号FPSO。1995年6月和1996年3月分别进入预定位置。两艘船系泊相距 3公里 。
FPS是经过改装的半浸式钻机,带有钻探水平井的系统。除此以外,FPS可以安装和运行水下折叠系统并安置发电设备和电力分输设备。开始时钻了10口井,到1996年底再完成10口井。
FPSO是一艘改装过的油轮,用来加工原油。储存加工后的油,燃烧相关的气体和处理生产废水。FPSO上的处理设备能够每天加工65000桶油和30万桶的流体。该船的储存能力是72万桶,加工过的原油将通过前后系泊的往来运送船卸载。
建立模块概念
流花项目中水下系统的模块概念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通常,深水系统机构庞大,必须在陆上建造,然后拖到现场。但是这个方法在流花油田却不实际。于是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可以在现场拼装的系统,通过浮式钻机来进行安装。通过将水下系统分割成可控制的组件,并使用一些革新性的技术-包括连接井与井的现场加工的牵索-工程师们创造了能够在FPS上拼装的系统,然后沉到海底,不需要潜水作业。
所有的独立水下组件均被设计成从FPS上使用水下机器人来安装和收回的模式,而不需要潜入水中。一个特殊的单点锥体,放置在海底,它也是设计成水下机器人可自由在水下选择工具而非往返水面更换工具的模式。
生产情况
1996年3月正式投产。1999年平均每天产油13,800桶,总共有25口生产井。
陆丰13-1,22-1油田
其中,陆丰13-1油田于1987年1月发现,1993年10月投产。陆丰22-1油田于1986年5月发现,1997年12月投产。
番禺5-1油田田
番禺5-1油田田于1999年发现。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 CONHE ) 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直属公司。主要经营石油天然气的加工、贮运、销售;天然气管道的输送、石油、天然气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利用(含成品油、液化气、石化深加工等)。兼营与主营相关的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及配套服务。南海东部公司成立于1983年6月,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四个地区油公司之一。负责南海东部东经 113°10′ 以东、面积约 13.1× 10 4 km 2 海域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业务,授权全面执行该海域的对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协议。 13 年来,已有8个油田建成投产,公司每年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至 1996 年产油量超过 1000×10 4t,在全国陆海油田中年产量排行第四位。
南海西部油气田
涠洲10-3油田
于1982年12月发现,是南海西部公司最早的海上合作油田,合作方是法国的TOTAL公司。 1986年8月7日 投产, 1992年5月16日 转为自营,与 1991年8月20日 自营建成的涠洲10-3北油田连片生产,形成年产能30万吨,至今已产原油近400万吨。
作业采油平台:南海自强号
涠洲11-4油田
涠洲11-4油田仍是涠西南油田群主力油田之一,1982年11月发现, 1993年9月19日 自营建成,设计产能60万吨,经改造达80万吨。与 1999年8月2日 自营建成的涠洲11-4东油田连片生产,形成年产能90万吨以上,至今已产原油近600万吨。
作业采油平台:涠洲11- 4A ,涠洲11- 4C
涠洲12-1油田
涠洲12-1油田,是涠西南油田群的最大油田,1989年12月发现, 1999年6月12日 自营建成,设计产能100万吨,至今已产原油近160万吨。与涠洲10-3油田、涠洲10-3北油田、涠洲11-4油田和涠洲11-4东油田连片生产,形成了南海北部湾涠西南油田群。
1999年7月28日 ,涠西南油田群总体开发工程投产庆典仪式在北部湾的涠洲岛上隆重举行。该项目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历时三年建成。并每年向广西北海炼油厂供油50万吨。
作业采油平台:涠洲12-1
崖城13-1大气田
项目背景
崖城13-1气田位于三亚市以南 100公里 ,是1983年8月在水深约 100米 的地方发现的,估计储量在3万亿立方英尺。阿科为作业者并拥有该气田34%的权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拥有51%的权益,科威特石油勘探公司拥有15%的权益。崖城13开始投入生产时,成为中国第一个海上气田。
崖城13气田的开发是伴随着亚太地区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商业用气市场的发展而来的。阿科气田生产的天然气通过 500英里 的运输到达香港的Castle Peak电力公司。
崖城气田的开发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这是一个价值10多亿美元的项目,需要建设陆上和海上处理设施以及去往海南岛和香港的输送管线。将气体通过管线运输到香港需要建设 480英里 的海底管线,这在世界上是第二长的。
除了向香港青山发电厂供应天然气以外,崖城13气田也向海南岛输送气体,用于发电和作为化肥厂的原料。
崖城气田的特点
崖城13气田使用了数种先进的地质数据技术来估算储量和生产能力。这些技术将来自多方面的信息集合在一起,包括地理模型,地质资料,石油物理分析以及工程分析。采用了一个三维图象来表现气田内部结构的地理状况。
崖城13-1气田被圈闭在渐新世陵水砂岩层的一个大而狭长、西北-东南走向的断块中。砂岩层被一巨大的向西南倾覆的正断层沿上倾方向截断,上覆不整合。气水界面构成下倾界限。在A平台,油藏约在海平面下 3600米 深处。6口生产井、5口探边井以及三维地震测线数据证明了气藏面积为44平方公里,最大厚度为 217米 总厚度( 178米 净厚度)。大量小断层切割了储集层,其中一条断层的断距为 40米 。主储层之上的透镜状砂岩仍具有储藏潜力。
生产情况
崖城13-1的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9,330亿立方英尺,天然气凝析油探明储量约为1030万桶,1995年10月投产,1999年上半年,天然气平均日产量约为1.506亿立方英尺。
文昌13-1,13-2油田
2000年进入全面开发,计划打22口生产井,其中2口水平井。 2000年9月7日 ,南海二号承钻的文昌13-2油田开发生产井的11口表层集束井顺利结束,平均1.87天/井。
文昌13-1/13-2油田15万吨级浮式生产储油轮(FPSO)也正在大连建造。
2000年10月13日 ,中国海油与加拿大哈斯基石油公司签订南海文昌13-1/13-2石油合同,这是第145个石油合同。该外国公司参股40%。
东方1-1气田
2001年进入全面生产开发。
2000年8月25日 ,东方1-1气田开发工程方案初定,将建造4个平台和一个陆地处理终端,它建成后将形成年产24亿立方米天然气的生产能力,一期工程将于 2003年9月15日 投产。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 CONHW ) 主要承担东经 113°10 ?以西中南海海域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任务,并代表国家石油公司执行对外石油合同。勘探区域目前集中在南海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至 1998 年底,已开发油田 3 个、气田 1 个;在建年产 100 万吨新油田 1 个,将于 1999 年第 3 季度投产。目前公司除具备按照国际惯例和标准独立进行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作业管理能力以外,还具备海上设施维修、海洋工程建造、地震资料处理、陆上建筑安装、通讯气象服务、物资仓储运输等专业服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