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产量每年以数十万吨幅度增加,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西北石油局加快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2011年,西北石油局“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特大型油气田勘探与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该项目获奖名单中,几位青年科技人员的名字格外醒目。“只有荒凉的大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西北石油局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重视青年人才培养,给青年人才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机会和通道。“十一五”以来,西北石油局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和国家新技术专利39项,其中70%以上是由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承担完成。
“今天的新手就是明天的骨干”
“一年要上手,三年要有一手,五年要成能手”是西北油田对青年人才的要求。
勘探开发研究院和工程技术院是西北油田两大科研支撑,为加快青年人才成长,他们采取“高带中、中带低”和“一带一”、“多带一”等措施,大力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建立了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拉动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师带徒的“传帮带”,有效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据统计,近两年“两院”先后组建“师带徒”86对,培养各类技术人员110余名。
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的刘榧,在师傅的带领下,凭借着勤学好问的韧劲和钻劲,在塔河油田机采技术研究攻关领域崭露头角,并挑起了大梁。参加工作6年来,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7项。其中,由他承担研发的“侧流减载深抽泵”、“阶梯式深抽采油泵”两项工艺技术,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深抽采油工艺的技术空白。
“要敢于放手让青年技术人员担当科研攻关重任、承担关键课题。”西北局领导多次强调。一些重大科研项目成了凝聚人才、历练人才的主战场和大熔炉,一批青年技术人员成为科研的骨干力量。30岁出头的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研究所所长张烨,与几个年轻同伴一起,共同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高效酸压改造技术研究”项目,经过奋力攻关,先后解决了塔河油田多项复杂的酸压改造技术难题,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8项,其中“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酸化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岗位当课堂,井场是舞台
在2011年9月举办的西北油田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采油、集输和原油分析三大竞赛工种第一名的3名员工,被授予局、分公司“技术能手称号”,获得各工种前10名的选手被列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象。
西北油田专业技术队伍和技能操作队伍90℅以上是年轻人,不少是刚参加工作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为了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分公司采取搭梯子、建台子等形式,把岗位当课堂,把井场当训练场,开展了“一日一练,一周一培训,一月一考核,一季一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技能大比武” 活动,涌现出一大批技术标兵、操作能手。
近3年来,分公司举办各类科研培训班460余期,先后举办了3届“职工技能大比武”活动,涌现出53名技师、13名高级技师和“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毛谦明等一批技术尖子。在去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举办的第四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西北油田从参赛的30多家企业、25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包揽了个人竞赛前6名,并一举夺得竞赛团体第一名和竞赛精神文明奖,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10年,西北油田被集团公司授予 “岗位练兵先进单位”。
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的一个个“世界级难题”,给年轻科研人员提供了快速成长的通道。他们带着科研课题深入油田第一线,埋头钻研创新,有的在大漠戈壁深处一待就是几个月,实现了一项又一项突破。
大漠引来“金凤凰”
“我之所以当初选择来塔河油田,是因为分公司对青年人才的渴求与重视,使我们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和奋斗的价值。”工程技术研究院采油所员工何龙对记者说。2009年7月,他在中国石油大学攻读完博士学位,毅然放弃了留在繁华都市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塔河油田。“大漠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个小伙子意气风发。
近年来,西北油田不断完善选才、引才、用才、育才机制,制定中长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先后与国内各大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联合开展储备技术攻关。这种“院校”、“院企”强强联合模式,不仅为油田提供了技术支撑,也加快了专家型科研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形成了“引进一个,成长一个,带动一批”的辐射效应。据统计,自2008年以来,西北油田先后从国内各石油大专院校引进了694名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油田科研领域。他们逐渐成为西北油田科研生产的中坚力量。
“西北油田原油产量以数十万吨增幅持续快速上产,人才发挥了关键作用。‘十二五’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打造西部资源接替阵地,更要大力实施人才优先战略。”西北石油局局长、西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刘中云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