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流通领域国际化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石油流通行业的发展方向、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构建、如何建立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等,一直“困扰”着中国油市。
9月初在2007中国石油流通行业发展高层论坛期间,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国亟待建立和谐的石油市场环境。
“三只眼睛”看石油
盯住企业自身,在产量质量上下功夫紧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运筹帷幄紧盯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中国的外汇储备去年超过1万亿元,高速公路达到4万多公里,仅次于美国。而中国的GDP达到111万亿人民币,有人甚至估计今年中国GDP将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但我们也看到,中国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排在世界100位以后。这是中国的现实。在经济发展及全面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会遇到包括能源供需矛盾在内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关系全局、关乎大局。
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中心主任刘吉认为,作为企业家应该有“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重点在产品质量;第二只眼睛要盯住市场,有多大市场份额、走势如何;第三只眼睛就是要注意中国经济走势和世界经济走势。“三只眼”缺一不可。
在此基础上,有专家提出石油企业家要三只眼看世界能源:一只眼盯住企业自身,在产量质量上下功夫;一只眼紧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运筹帷幄;一只眼紧盯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在竞争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国家工商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学政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使得重要的经济资源的流通和利用不再是关系到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石油,早已被尊为战略资源列入各国经济安全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围绕石油,各国之间、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既为自身利益,也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宝贵的能源保障。这一切,我们不再陌生。
王学政说,当今石油既是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一种普通的提供能源的商品。关于石油流通更加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之后,商品应该有公平竞争性。石油的稀有和特殊性,我们不仅要看到国家对它控制的重要性,还要看到石油流通企业按照市场要求,搞好生产经营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专家指出,包括能源在内的国际竞争中,对抗不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各国应在符合世贸规则的前提下,以竞争代替对抗,以广泛的合作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石油需求问题。王学政认为,这方面我国正在走向良性有序的道路,既包括同发达国家的合作,也包括同不发达国家如非洲、南美等国家的合作和经营,以完成经济发展的目标。
价格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
油价定价机制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种需要继续稳妥推进石油价格改革,妥善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理顺成品油价格,逐步实现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
今年年初以来,关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呼声很高,但雷声大雨点小。
专家指出,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目前面临的难题是:虽然我国去年实施了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两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成品油消费价格,应该说与国际市场油价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进入下半年特别是近期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坚挺,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油价差距进一步拉大。国际市场油价的上涨和国内销售价又不能变动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炼油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加。但若提高石油价格,又面临着下游行业的承受能力问题。
“油价定价机制改革,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减排的一种需要。应当更多利用价格机制,而不是更多的行政体制,促进各个方面的技术进步。”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对记者说,当前我国围绕油价的讨论与很多年前的美国类似。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对“老油田”生产的石油实行价格管制。随后,为应对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美国又对原油产量采取“老油”和“新油”的两级价格管制机制。尽管这一动作持续了10年左右,但由于美国国内石油价格只相当于国际油价的一半,造成其国内石油产量持续下降和勘探活动减少。而且,美国国内的低油价也变相鼓励了石油消费,导致其石油消费量在1978年达到创纪录的水平。价格管制10年之后的1981年,美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刺激了石油公司增加在美国国内的油气勘探和生产投资。同时,高油价也促进了阿拉斯加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提高了该地区石油产量,极大地减少了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查道炯指出,从个人消费的角度看,当然是油价越低越好。但换个角度看,如果所有的经济行为体都在不考虑外在环境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容易导致整体经济出现结构性缺失甚至破坏,其结果极可能是所有经济行为体都得不到它所期望的利益。
专家指出,“结合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统筹考虑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补偿炼油企业生产成本和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石油价格改革,妥善地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逐步理顺成品油价格,逐步实现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这是我国目前采取也可能是今后很长时间内面对油价的一种选择方式。
建立规范有序的竞争环境
“走出去”获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和技术有计划合理地加大储油设施建设坚决杜绝无序滥采现象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易思认为,全球石油流通领域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平等的经营问题,二是安全运营问题。在流通领域采取什么样的竞争机制,关系一个国家的整体石油市场繁荣度。
易思认为,目前外资以各种可能的途径进入中国投资石油领域,例如BP。BP现在在中国投资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广泛,从上游到下游,均有相应的投资项目。也就是说,其投资向石化化工领域发展,也向零售行业发展,或者向流通领域投资,从而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专家介绍,另外一种投资可能会是通过股权方式进行交易。现在更多的是利用银行贷款投资到石油石化领域,也可能是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在另外第三国共同投资建设炼油等项目,这种“走出去”的战略对工业界大有裨益。
易思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走出去”真正获得具有国际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使中国企业变得更加国际化。但问题核心是中国企业能否变成真正的具有极强竞争力的企业。这是关系到中国油品安全保障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来自廊坊的企业家姜培志认为,构建和谐的石油市场环境有几个环节:从根本上理顺石油流通体制,有计划合理地加大储油设施建设,设定战略配套指标及政策。与此同时,要坚决杜绝无序滥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