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石油当成一种武器这个想法,让人回想起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当时,油价一夜之间上涨3倍,在最大的几个能源消费地区——美国、欧洲和日本,加油站都排起了长队。石油禁运让工业化世界一下子陷入动荡。于是,它们设立了国际能源署(IEA),以保护石油供应安全,少数几个石油生产国拿石油供应来威胁全球经济的图谋,从而也更难以得逞。
不过,在石油战的历史上,消费国扮演的往往是侵略者的角色,而非受害者。正如生活在美国的能源经济学家A•F•哈吉(A.F. Alhajji)所指出的那样,在过去75年间,把石油禁运当作外交或战争手段的,通常是消费国、而非生产国。单是美国政府,“历史上使用石油禁运的次数就多于所有其它国家”;它禁运的对象包括日本(二战前)、苏联(上世纪60年代),以及南非、缅甸、塞尔维亚、海地、利比亚、伊拉克、伊朗和苏丹(近20年)。
实际上,禁运实施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欧洲今年曾对利比亚和叙利亚实施了禁运,以推动两国政权倒台。欧盟正在思考是否对伊朗实施禁运,以阻止伊朗政府继续推行核计划。美国自己也在考虑是否对伊朗央行实施新的制裁。实际上,美国的计划相当于全面的石油禁运,因为届时伊朗两大盟友(中国和印度)将很难把石油款汇入伊朗。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把石油当作武器,这与石油去政治化的努力背道而驰。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主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的沙特,以及国际能源署(总部位于巴黎)成员国中的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石油进口国,一直致力于将石油和政治分开。正如沙特石油部长阿里•纳伊米(Ali Naimi)曾经说过的:“我只管原油的事情,外交的事情留给外交部长去解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单纯的商业关系——尽管这种关系并不总是那么融洽。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达成了一种默契:稳定的供应换取稳定的需求。不过,一旦这种关系沾染上政治色彩、石油供应受到威胁,就可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的影响。
欧盟和美国政府认为,自己的禁运行动在道德上是站得住脚的。禁运的目的,是阻止流氓政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里指的是伊朗),或阻止独裁政府屠杀其本国居民(指的是利比亚和叙利亚)。但禁运行动的“成功率”不可一概而论。有些行动起到了效果,比如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er Gaddafi)在利比亚的统治确实被推翻了;有些则不行,比如美国从1987年10月开始对伊朗实施石油禁运,至今收效甚微。石油这种产品谁家的都一样,伊朗的原油不过是流向了那些有能力、也有意愿的买家。
尽管禁运对政治的影响无法确定,但对全球能源市场和经济活跃度的影响却是较为明显的:禁运将扰乱正常的贸易流动,并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在某些情况下(如欧盟对叙利亚的禁运),禁运会限制世界范围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