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一轮的核危机,伊朗可能受到更加严重的经济制裁,而制裁的加重,可能波及中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
11月8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迄今为止措辞最严厉的伊朗核问题报告,称有可靠证据表明伊朗试图把巴基斯坦的核弹头改装到自有的“流星3号”(Shahab-3)导弹上,距生产核武器仅剩一步之遥。与之前报告相比,国际原子能机构对伊朗核问题的立场有了颠覆性的转变,由中立变为“倒伊”。对此,国际社会强烈反应,美国和以色列更是传出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空中打击的声音,而伊朗则拒绝认同报告内容,谴责报告出系于“政治目的”的“伪造”,中东局势骤然紧张。
伊朗是中东军事大国,拥有大规模数量不确定的常规火炮和弹道导弹,足以威慑任何“先发制人”式的空中打击。与利比亚不同,伊朗军事掩体分散且隐蔽,有消息称伊朗已将核浓缩设施紧急转移到山区腹地,打击难度极大。
美国不会动武
尽管以色列认为伊朗发展铀浓缩项目的最终目标是拥有核爆武器,但目前仍不能百分百确定伊朗已拥有核弹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也只是认为伊朗逼近核门槛。考虑到伊朗的反击能力和空中打击的复杂程度,若无美国的背后支持,以色列单独对伊朗核设施实施空中打击可能性极小,因此,问题的焦点在于美国的态度。纵观当前中东局势,美国不会贸然动武。
首先,若对伊开战,美国难以抽身中东。撤出中东是美国的既定政策,希拉里10月份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称“美国未来取决于亚洲而不是中东”,未来十年会把重心转向亚太地区。伊朗“泥石2号”(Sajjil-2)固体燃料弹道导弹的打击半径为2200公里,一旦开战,可锁定中东区域内的美军和以军,在遭受空中打击前,伊朗移动发射装置不难对敌对目标实施攻击。美国除在伊拉克有驻军和50处大型军事基地外,在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和巴林野有1万多驻军,一旦战争开始,这些军事基地会成为伊朗军事核心力量伊朗革命卫队的打击目标。届时,美国会再陷泥潭,难以抽身。
其次,伊朗封锁海湾将引发国际石油危机。伊朗扼守波斯湾出口霍尔木兹海峡,在海湾水域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地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伊朗在世界油气供应大国,石油储量和产量远高于利比亚,伊朗油气供应的中断,对国际能源市场影响不可小觑。更为重要的是,在遭受打击后,伊朗革命卫队可以以游击战形式对海湾产油国的运输油轮实施袭击,通过放置水雷、发射反舰艇导弹不难将油轮和商船打沉,心理威慑作用极大。海湾石油出口占到世界石油供应量的40%,一旦咽喉水道封死,会对国际能源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伊朗石油当美国和欧洲专注于全球金融危机时,石油价格飙涨将会使欧美经济复苏釜底抽薪,西方恐难以承受。
可见,当前直接对伊朗实施空中打击并非美国的最优选择。对伊朗进行威慑、施压只是美以迫伊朗就范,和平解决核危机一种手段。由于伊朗决策体制的不透明性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在伊朗实质性地停止核武器研发之前,网络打击、经济制裁将是美国重点采用的两个策略组合。
经济制裁波及石油
第一个策略选择是加强网络攻击。自2009年年底以来,伊朗核设施屡遭来自国外的网络攻击。去年伊朗纳坦兹(Natanz)铀浓缩实验室遭到一种名为“震网”(Stuxnet)的蠕虫病毒攻击。“震网”可隐蔽地利用无人知晓的安全漏洞,对攻击目标极具杀伤力。虽然纳坦兹核实验室是封闭的内网系统、不与外界网络联通,但“震网”可先感染第三方系统,比如一个可靠的供应商,来间接植入木马蠕虫,而供应商对此并不知晓。当使用第三方提供的移动存储设备或外接设备时,蠕虫病毒便趁虚而入。
俄罗斯卡巴斯基(Kaspersky)实验室称已在伊朗发现“震网”蠕虫的升级版本“毒丘”(Duqu),这种病毒可利用“Microsoft Word08-067”漏洞发起攻击,比“震网”更强大。卡巴斯基首席安全专家亚历山大·高斯特夫(Alexander Gostev)称“毒丘”蠕虫是为了对某个针对性目标进行攻击的恶意程序。在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中,率先采用网络攻击,是美以延迟伊朗铀浓缩进程、争取时间,最终消除伊朗核威胁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