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对2011年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项目、单位和科技人员给予表彰。授予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孔德金、西南油气分公司唐建明“2011年度中国石化
科技创新功勋奖”。
26年如一日,他工作在芳烃烷基转移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科研一线,无论面对荣誉还是挑战,创新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2012年2月,他获得2011年度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
孔德金,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研究二部主任。他长期从事芳烃领域催化剂及成套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工业转化工作,是中国石化
芳烃技术领域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先后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21项,获授权62项,涉及12个国家和地区;公开发表科技论文54篇。获得16项国家及省部级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得了上海市劳模和全国劳模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浦东新区十大杰出青年、浦东改革开放20年20人。
创新成就事业
作为芳烃领域的主要产品,苯和二甲苯是重要的石油化工基本有机原料,关系着国计民生,其年产量和消费量超过千万吨,在化纤、合成树脂、农药、医药、塑料等化工生产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本着为企业的技术进步、节能降耗等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的理念,孔德金和他所在的研究团队紧紧围绕中国石化的芳烃技术需求,专注于甲苯歧化催化剂及工艺技术研发和工业转化工作。
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技术所需催化剂完全依赖进口,国内的相关芳烃生产企业迫切期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苯歧化技术,而高性能的甲苯歧化催化剂是该技术的核心,对于提高产品收率、增加装置经济效益至关重要。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甲苯歧化催化剂研究开发,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ZA型催化剂,并成功运用于石化企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孔德金在前人的基础上带领科技人员加大创新力度,逐步开发形成了ZA、HLD、HAT等三大系列15个牌号的甲苯歧化催化剂,实现了我国在该技术领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此外,他还主持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国际先进水平的甲苯歧化成套工艺技术。甲苯歧化技术的研发,从跟踪创新到自主创新,形成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工艺技术,不但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而且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迄今,甲苯歧化催化剂已成功工业应用40余次,催化剂的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企业增效数十亿元。甲苯歧化催化剂及成套技术已多次出口中东和白俄罗斯、印尼等国家,填补了我国甲苯歧化成套技术出口的空白,使我国从该技术的进口国跃升为出口国,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近年来,孔德金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前瞻性研究开发工作,组织开展诸多新型芳烃生产技术开发:从绿色生产角度考虑,完成替代白土的重整油脱烯烃技术的开发;从工艺优化角度考虑,开展甲苯择形歧化—苯和碳九芳烃烷基转移组合工艺、择形歧化—对二甲苯结晶分离组合工艺研究;从煤化一体化角度考虑,开展甲苯甲醇烷基化生产对二甲苯技术研究。这些新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转化,将为中国石化在芳烃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勤奋推动求索
1986年从山东大学毕业进入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后,孔德金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中国石化芳烃技术领域的专家,一步一个脚印,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开发和应用新型沸石催化材料,并优化催化剂酸性分布,推出了高性能的HAT-099催化剂,显著提高重芳烃原料转化能力,拓展了芳烃生产技术的原料,将低附加值的重芳烃转化为市场急需的二甲苯产品;他组织开发的甲苯择形歧化技术,突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采用特定形貌的分子筛作为活性组分,利用特有的孔道精细调变技术收到了高效择形效果,催化剂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在天津石化和扬子石化实现工业应用,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科研要走出实验室,科研成果唯有得到工业应用,方能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多年来,他总是身体力行,带领他的团队深入企业现场进行催化剂装填、开车和装置优化等技术服务工作。2003年,为了确保HAT-097催化剂在洛阳石化首次工业应用成功,他毅然奔赴处于“非典”疫区的企业现场,认真指导装置开工。2004年,他负责伊朗第三芳烃厂甲苯歧化催化剂的开工技术服务,冒着50多摄氏度的高温多次进入反应器内部检查装剂质量,详尽的现场技术服务日志至今仍是新员工的必读教材。2007年,扬子石化67万吨/年大型甲苯择形歧化装置开工的关键时刻,他24小时坚守,把握每个关键节点,清晨装剂完工后,他身着满是催化剂粉尘的工作服,在反应器平台上短暂休息后又转入紧张的开车准备。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专业素养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和赞誉,年轻同志在技术服务中都以他为标杆,尽心尽责,集体打造了上海院的 “甲苯歧化”技术服务品牌。
锤炼打造团队
26年来,孔德金获得了许多荣誉,他研发的催化剂也获得过无数奖项。他总是把这一切成绩归功于整个团队。他说,是上海院50年来科研创业的积淀和几代上海院人不断追求,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
孔德金在团队中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工作氛围,注重培养在专业技术方面崭露头角、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在他的鼓励下,年轻同志的能动性被极大激发,在试验工作中认真思考总结,在项目讨论中各抒己见,快速成为项目研发的熟手。在紧张得令人窒息的大型装置开工现场,开工前他认真带教,开工时他却一言不发。年轻同志在他的鼓励下大胆发出操作指令,装置顺利开起来了,年轻同志在实战中快速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服务专家。团队成员中,许多人取得了中、高级职称,有的走上课题组长和主管工程师等岗位,多名同志在职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还有同志赴国外开展了“访问学者”交流。他用言传身教带动团队成员做好每一项科研工作,团结并凝聚了一批在基础研究、工程化研究、工程设计、工业转化和技术服务等芳烃技术领域的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科技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