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决定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这是2012年油价的第二次调整。
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2012年将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在“两会”的小组讨论中,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呼声渐高。我国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带有明显国情,改革没有榜样,只有探索。专家认为,市场化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的总体方向,以形成更灵活、更自主的机制。
油价上涨不可逆转
有“末日博士”之称的鲁比尼曾预言:“如果世界局势恶化,油价将上升到每桶140美元至150美元。”就目前情况来看,油价上升到每桶140美元将成为现实。“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结束低油价时代。
全国人大代表戎光道认为,随着经济的复苏、全球通胀压力的加大、石油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者的逢低建仓,未来一段时期,石油价格仍有上升动力,国际油价在年内将会呈现震荡上升的格局,整体维持在高位。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表示,受伊朗紧张局势与实体经济需求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原油期货价格不断上涨。截至3月2日,美国西得克萨斯和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最高分别达到每桶109.77美元和126.2美元,一个月涨幅为12%~13%.其中,布伦特原油价格创历史新高,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接近历史新高。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5.2%,超越了美国的53.5%,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较高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使得国内油价必然会受到原油生产地的巨大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许善达也认为2012年我国面临油价上涨压力,原因是:其一,中东政治冲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其二,油价是经济运行的一个约束性条件,由于今年供给不稳定因素存在,全年上涨压力犹存;其三,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背景下,欧美国家为解决债务危机,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推高油价上涨预期。
油价上涨总趋势已不可逆转。全国政协委员茹克坦言:“如果世界格局持续动荡,今年国内汽油价格有可能突破每升10元大关,我们要为高油价时代的来临做好准备。”
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成必然
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以连续22个工作日的国际市场原油平均价为参考基础,4%的变化幅度为边界条件,对国内的汽、柴油价格进行调控。
尽管此机制增加了政府在石油定价方面决策的透明度,对调动炼油生产积极性、稳定市场供应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与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市场调节性不足的问题,容易引起社会投机,导致油库重复建设等,使得与国际油价接轨的初衷大打折扣。
全国人大代表赵友山分析说:“我国成品油价格是与国际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成品油价格是在参考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基础上,根据成本加利润的原则由政府确定的,这种间接的接轨必然带来的是信息滞后,反应失真。”
从2009年1月1日成品油定价机制实施以来,我国成品油价格共调整15次,其中9次调价明显滞后,3次调价与国际油价变化趋势相反,仅有少数几次符合了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在13次调价中,只有两次降价的幅度与国际油价变动相当。
这种情况也导致了社会上普遍存在“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的误解。
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一方面以国际市场价格为调整标准,但另一方面又辅以行政手段干预。全国人大代表陈立国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越早到位,价格才越能还原真实,才能真正消除老百姓对政府宏观调控的意义、能力和水平的疑虑。”
现行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对炼化企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表示,国内油价的滞后性导致上游赚钱,中游赔本,国内炼油厂经常亏损。
全国人大代表耿承辉说,现行“22+4%”的定价模式迈开了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但是因调价周期过长、调价不及时、幅度不到位,导致炼油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
市场化成为改革总方向
张国宝表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是价格体制改革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他说:“成品油价格同国际接轨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要根据宏观经济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理顺和逐步完善,制定合理的政策。”
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表示,市场化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总体方向,以形成更灵活、更自主的机制。他建议由油企按照既定规则决定成品油零售价,而不再层层上报审批。
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表示,减少成品油定价机制中的调价幅度,让价格机制更趋于灵活透明,这应该是调整方向。他认为可以适当减小4%的幅度,从而让市场更为灵敏地反映国际油价和国内油价的变动趋势。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陈立国也曾建议,缩短现行机制规定的调价间隔时间至10天,以及时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据悉,在新定价机制中具体变动可能包括:调价周期将由现行的22天缩短为10天,挂靠油种可能由美国WTI(纽约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替代辛塔,而调价操作方式的改进则是选择一家中立机构来测算调整价格,企业以此为指导价自行调价。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3月7日透露,新成品油价格机制将抓紧时机推出,已将有关方案上报国务院。专家预测,新定价机制将朝更灵活、更自主的方向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