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人物 » 石油专家评论 » 正文

张晓林 中国如何缓解石油风险

日期:2012-04-10    来源:南报网  作者:吴云青

国际石油网

2012
04/10
11:5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中国 石油风险

    2011年,我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达55%,石油风险不小

    我国南海印度洋石油航线可能面临的威胁有美国、日本、东盟、印度、海湾各产油国和海上恐怖主义等

    为缓解石油风险,能源构成和进口石油来源应多元化,国家要节约能源、搞好石油外交,并建设强大的远洋型海军

    中国是发展中的石油消费大国,又是人均占有油气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石油作为不可再生能源,是现代工业和世界经济的命脉,石油消费占世界能源消费的33.6%.中东的石油蕴藏和石油出口占世界近三分之二。解放前中国所用的石油都是进口的,称为“洋油”;50年代在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油田;1959年在松辽地区找到大油田,时值建国10周年大庆,因此命名为“大庆油田”;此后又陆续发现了其他一些油田。7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自足,80年代还略有出口,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1993年起再次成为石油纯进口国,这是在新的基础上的贫油,2011年石油进口量高达2.54亿吨。2003年,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有英国研究机构认为,2010年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国。

    2011年,我国石油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达55%,也就是说,超过55%需要进口。国际准则认为,一个国家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依赖海外,石油风险将会对这个国家的安全构成致命威胁。近年来国内频繁出现的石油恐慌、油品短缺、油价上涨等,石油风险可见一斑。我国的进口石油约5-10%来自陆上,90%来自海上,其中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前些年高达65-70%,现在依然维系在50%左右;一部分来自西非几内亚湾;一部分来自北非,比如苏丹;一部分来自东南亚;以后还有可能来自南美,如委内瑞拉。海上石油航线对我国安全发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一直以来,对石油等能源资源的争夺控制,都是国家民族间冲突对抗乃至战争的导火索。太平洋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战略目的实则为了石油:日本要维持侵华战争需要石油,美国中止了对日的石油供应,日本为夺占东南亚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石油,必须要夺取西太平洋制海权,以至袭击珍珠港。二战时德国入侵苏联,首攻方向打莫斯科,第二年春即把战略重点方向转向东南,奔高加索而去,也是为了里海周边巴库的油田。20世纪70-80年代中东战争期间,石油成为阿拉伯国家对西方国家的石油武器。90年代以来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近期的苏丹和委内瑞拉动乱、利比亚战争,当前的伊朗核危机等等,背后也都有石油因素的骚动。索马里海盗猖獗,各国都去护航,也是源于波斯湾的石油通道所经海域。

    六大因素可能威胁我国南海印度洋石油航线

    21世纪以来,中国海上石油进口航线逐渐形成,它对中国安全与发展的影响逐渐增大。那么,我国南海印度洋石油航线可能面临的威胁有哪些呢?

    第一是美国。其威胁主要表现在对中东石油能源产地的控制。除伊朗以外,现在中东各产油国都跟在美国后面,也就是说,作为世界主要石油能源产地的中东,主要控制在美国手里。其次是美国对我国石油航线沿途战略要害的控制,或者在与中国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对抗中对我石油航线的袭扰阻断。马六甲海峡和南海是我国石油航线必经海域,2012年伊始,奥巴马公布美国新军事战略,将战略重心转至亚洲太平洋,-准备在新加坡部署濒海战斗舰,在澳大利亚和菲律宾驻军,还要在南海周边驻军。

    第二是日本。日本借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的机会,派自卫队进入印度洋和伊拉克;积极插手东盟和南海事务,以反海盗为名极力把力量渗透到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日本能源短缺,基本上没有石油,99.8%都要靠进口。日本8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东,跟中国是同方向同航线,大家都往马六甲海峡这条狭窄的海路上挤,难免要碰出摩擦。现在,日本已经借亚丁湾护航的机会,在中东建立起了海外基地。

    第三是东盟。当前,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对马六甲海峡共同管控,我国和东盟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尼等国存在关于南沙岛礁的争端和南海海域划分的争议。如果因为南海问题中国与东盟间爆发冲突和对抗,我国在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航线就会受到威胁。

    第四是海湾各产油国。它们是我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源地,威胁表现为因宗教、民族及恐怖主义等因素引发其国内形势动荡;相互间矛盾对抗爆发战争;因美国强力干涉而爆发危机,如当前的伊朗核危机,美伊军事对峙加剧,伊朗声言封锁霍尔木斯海峡。如果我们不需要中东的石油,那他们怎么打仗跟我们没关系,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许多国家都派军舰去护航,我国不需要,因为我们石油自给自足;现在就不行了,中东一动荡,跟我国就有关系。欧佩克组织是十几个产油国的联盟,他们一开会,研究石油产量的增多减少,由此引发油价的飙升起伏,全世界都受影响,中国难脱其外。2003年伊拉克战争把油价打高到30多美元一桶,战后油价也没有下来,最高的时候超过140美元一桶,后来降到70多美元,现在又超过100美元了,所以我们国内的油价也跟着涨。

    第五是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亚丁湾的海盗和恐怖活动,构成我石油航线安全畅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2008年11月,索马里海盗劫持了沙特天狼星号巨型油轮,船东用降落伞投放几百万美元的现金以赎回油轮。索马里海盗的猖獗,引发了世界各国海军的亚丁湾护航;马六甲海峡非常狭窄,航道宽仅一海里,马六甲海峡的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的活动,对中国石油航线的威胁是巨大的。

    第六是印度。因为中印间特殊的地缘对抗形势,我们必须重点关注印度对我国石油航线的威胁。首先,印度海上战略目标就是控制印度洋,这与我国在印度洋方向的战略利益相抵触。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重点建设海军,自称世界第五大海军,也是毗邻印度洋实力最强的海军。特别是近几年来,印度积极推进海上东进战略,欲控制马六甲海峡。其次,中印间的历史矛盾和相对应的地缘关系,决定了两国传统的战略对手地位。为抵消中国因亚丁湾护航在印度洋日渐扩大的影响,印度极力插足南海,准备在南海争议海域与越南进行石油联合开发,这是印度第一次卷入中国与越南关于南海问题的争端。过去中印关系矛盾主要在陆上,现在随着中国石油航线的延伸,中印间的矛盾对抗可能会延伸到印度洋的海上。

    为缓解日益增大的石油风险,国家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举措

    第一是中国能源构成的多元化和进口石油来源的多元化。比如开辟石油进口的陆上通道。我们来看看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管线问题,90年代我国就跟俄罗斯谈,铺一条输油管道安大线,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通到大庆,把石油引进来。因为日本横插一脚,提出安纳线,从安加尔斯克过来,绕过中国到远东的纳霍德卡。最终俄罗斯既不搞安大线,也不搞安纳线,而是把输油管线继续向西延伸到泰舍特,建泰纳线,开一条到中国的输油支线。

    第二是组建和发展中国大型石油运输船队。这之前,我国从海上输入包括石油和铁矿石在内的战略资源,80%要靠外国船队,中国船队只占20%.租外国船队不安全,一遇到风险人家就不干了,或者大规模提高运费和保险费。要建立和发展中国自已的大型石油运输船队,才能摆脱外国因素的制约,避免特殊情况下国家能源工业链的断裂。

    第三是建立国家石油能源战略储备。国际标准是储备3-6个月,中国计划到2015年达到3个月进口石油的标准,也就是约5000万吨石油,目前只有数十天。至2009年8月,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可储原油1200万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增强我国应对石油中断风险的能力。

    第四是节约能源。“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实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为代价,以2003年为例,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只有4%,却消耗了全世界石油消耗的7.4%、原煤的31%、钢材的27%、水泥的40%.节约能源是我国减少石油进口、缓解石油风险的有效途径,但需投入大量资金,有一个逐渐见效的过程。

    第五是搞好石油外交。伊朗的天然气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中国跟伊朗的关系一直是不错的,伊朗核危机问题一出来,国际上要制裁伊朗,中国跟伊朗的生意就很难做了。中国在苏丹的战略利益也是石油,苏丹的石油是我们勘探、开采、输送、冶炼,苏丹的石油大部分要卖到中国来。因为苏丹的达尔富尔问题,中国受到很多指责;现在,苏丹一分为二,如何搞好与两个苏丹之间的关系,这又是石油外交的新问题。

    第六是解决石油输送的马六甲瓶颈。如今每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在十万艘左右,一半以上属于中国或与中国有关,已经形成了制约中国强大、影响中国安全的“马六甲瓶颈”,是中国安全和发展的“生命线”。如何才能避开马六甲海峡呢?比如,开辟西南水陆通道,铺设滇缅石油管道,开凿克拉地峡,中亚管道西延等等,如果能做成了非常好,但很多现在还是设想。滇缅石油管道已建设,但缅甸形势不稳定,我们必须沉着应对。

    最重要的是,要提高维护海洋安全的战略能力,捍卫国家领海和海洋权益,保护能源资源战略通道的安全,我们必须要建设一支强大的远洋型海军。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100多年前就说过,“海权跟着商业的航线走”,当年中国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早于哥伦布航海80多年,航线遍及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南亚、中东和东非。

    今年国家航海日将由我们南京承办,借国家航海日活动思考和筹划我们的海洋问题,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向海洋发展的十字路口。

「人物介绍」

    张晓林,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军事战略学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教育部特聘专家,军队常备外宣专家。多次随海军编队出访远航,长期从事海权和海军战略理论教学研究,出版有《现代战争启示录》、《决战大洋》、《海军外交》等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