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油价持续大幅波动,出现了“过山车”现象,曾经一度低于60美元/桶,然而,9月份国际油冲高到80美元/桶以上。9月20日,国际油价再创盘中价和收盘价新高,纽约指标原油期货价格盘中触及每桶83.90美元,收于83.32美元。最近国际油价冲高到93美元/桶,而权威机构对国际油价预测则频频失准。
“如果某个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原油供应中断,保守地估计油价会升至每桶105美元。”今年5月27日,高盛公司著名石油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在科威特国民银行举行的能源研讨会上再度警告说。去年3月,高盛方面就曾预测油价可能在某一时段达到每桶105美元。高盛公司的警告,又一次引起人们对第四次石油危机的恐惧。
6月5日,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警告美国说,若美对伊动武,伊朗将封锁霍尔穆兹海峡,阻断中东石油出口。
美国国务卿赖斯随后回应,美国并不担心伊朗的这种威胁,因为伊朗自身80%的预算源于石油出口收入。赖斯并未对伊朗是否具备封锁能力发表评论,但再度提醒伊朗核问题不可能无限期拖延下去。
产能挖掘乏力、炼油能力不足、经济增长导致需求增加、自然灾害频发、投机炒作再加上伊朗核危机等综合因素作用下,油价步步上涨,今年4月21日,纽约轻质原油创下6月期货每桶75.17美元的最高记录,是2002年8月油价的近3倍。目前,油价仍在70美元的高位浮动,且增长预期仍然强烈。
国家发改委明确表态,目前已步入高油价时代,甚至有专家认为,不仅仅是步入高油价时代,实际上第四次石油危机已经到来。伊朗核危机若不能以谈判方式解决,第四次石油危机的负面影响,可能较前三次更为严重。
第四次石油危机说法尚难以成立
2004年8月,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更首次使用了“第四次石油危机”的提法,在业界引起震动。同年10月,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了美国的几位能源问题专家。专家们普遍认为,尽管此次高油价将给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经济整体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但对西方国家的影响有限,西方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不会因此再次陷入石油危机的泥潭。西方各国央行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降低了油价上涨对经济的损害,此外,以下因素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石油供应未断,产业调整见效
1973年和1979年之所以先后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主要原因是欧佩克联合限产和伊朗大幅度减产,导致石油供应中断。1990年的石油危机,根本原因也是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而目前全球的石油供应并未中断,相反,欧佩克和其他石油出口国都在开足马力生产石油,许多国家都已达到产能的极限。之所以出现油价高涨,主要是近两年全球经济强劲复苏,导致石油需求量大增,而全球石油增产能力难以跟上需求增长的速度,结果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
专家们认为,鉴于石油危机的严重教训,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主要西方国家便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减少对石油的直接依赖。以美国为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起,美国联邦政府便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方针,并不断增加其在经济中的比例。据统计,2000年信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美国还大力开发使用节能技术,把高耗能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这大大降低了传统工业部门在该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日本和欧盟近30年来也各自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节能方面甚至比美国做得还好”。
其二,进口来源多元,油量储备可观
专家们强调,目前高油价对世界各国的杀伤力之所以大大减弱,还在于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实行了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政策。美国正把石油进口来源从中东扩大到非洲,并为此制定了面向全球的能源新战略;日本除继续进口中东石油外,近年来还转向俄罗斯,对其油田进行投资开发,以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欧盟则加紧向里海地区相关国家进行石油投资,从而也在石油进口多样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专家们提到,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建立了巨大的战略石油储备,真正做到了“手里有油,心中不慌”。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截至2004年3月,储备量已经猛升到6.59亿桶,居世界各国之首,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从1972年4月开始,日本规定从事石油进口和石油提炼业务的企业必须储备相当于自身需求60天的石油。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其三,油价牵连全球,西方不应旁观
美国著名思想库卡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能源问题专家彼得•凡多兰杰强调,目前的油价只是相对较高。如果考虑到人均GDP的概念,目前的油价并不高。凡多兰说,美国的人均GDP在1972年是2.0667万美元,现在约为4万美元。这说明,1972年以来,美国居民的实际收入几乎翻了一番,但实际油价却只上涨了35%。
“石油危机”的噩梦不会再现,许多发达国家为此高兴,因此对眼下油价攀升作壁上观。此间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西方国家在此次油价上涨中所受的负面影响不如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不如新兴工业化国家,但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利益,也不应对高油价袖手旁观。今天,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经济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想象某个国家能够在经济上独善其身。如果发展中国家因高油价出问题,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的经济也将受到拖累。所以,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应该着眼长远,尽快采取措施给高油价降温。
为什么会涨价
1998年时,人们还怀着焦急的心情谈论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而短短一年时间后,人们却在谈论每桶30多美元的油价会不会再升。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幅的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认为石油的价格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开采成本和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三个主要因素。石油上下游的产业链都很长,对以工业化为基础的经济作用非常大,往往起到市场动态指标性作用,因此,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期成为油价走势的一大重要因素。
1997年以来到1998年底油价跌破每桶10美元,达到30年来的历史最低点,原因之一是能源供大于求。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结构调整,各发达国家高耗能的产业正在衰退,而网络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消耗很有限,因此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不成比例。第二,石油开采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原来独立打井的技术替代使产油国特别是蕴藏量丰富的国家受益匪浅,使得开采成本大大降低。三是亚洲金融危机中,前期形成的一些泡沫破灭,整个世界经济中原来被夸大的需求没有了。1998年国际市场上呈现普遍过剩的状况,几乎所有的重要物质产品价格都呈不断下跌趋势。1999年初油价跌至30余年来最低点,1998年末时,小麦、玉米和生猪的价格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在有色金属市场上,1998年铜价下跌28%,镍价下跌40%。
1999年初,欧佩克空前统一地达成了限产保价协议。该协议不仅包括欧佩克成员,也包括重要的非欧佩克成员重要产油国,过低的油价不仅损害了产油国的利益,也损害了大的石油财团、跨国公司的利益。在此基础上,石油价格开始回升,最初的回升是缓慢的,第一季度回升到13-15美元/桶的样子。从年中到第三季度,亚洲经济和世界贸易复苏明显,人们开始炒作第二轮泡沫。可以说,第一轮回升是在国际垄断资本的操纵下形成的,而第三季度的上涨则不可能用供求关系来解释。对石油这种大宗产品,不可能在短期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国际投机资本的参与是后期油价升高的关键因素。
在谈到石油危机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国际投机资本,想到金融危机。国际投机资本以冲击经济环节的薄弱之处获利,今天,国际投机资本对全球经济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也确实存在缺陷,人们一直在担心美国经济,当油价升至30美元/桶时,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就出来积极活动,货币政策也在积极调整,正是担心油价上升会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
结构调整至关重要
在股市中有拉高出货一说。陈淮认为,当前的油价上升也不排除某些利益主体制造利好消息以便出货的可能。这一轮的油价上升并非是因为看好石油行业的前景,很多国际大资本也都在进行自身资本配置的战略调整。这一点值得关注。
10至30美元的价格波动,在过去一定是灾难性的,往往造成通货膨胀,失业率高涨,形成经济萧条。而这一次,可以说,没有哪个国家因此复苏或是受到实质性损害。这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消费结构的变化,经济增长对石油的敏感度已大大降低了。
多重均衡模型
一向对东亚经济颇有建言的斯坦福大学克鲁格曼教授提出的“多重均衡”理论,指出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类似之处。国家经贸委的赵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石油作为资源,有三大特点:一是资源的可耗竭性;二是政府的管制性;三是对主要产油国的重要性。再加上人们对石油的需求刚性,使得石油市场可能出现如金融市场的多重均衡。
赵晓说,当石油价格迅速攀升,产油国的收入亦将急剧上升,但如果它采取扩大石油供应的策略,由于供应量的上升会导致价格下跌,其总收入反而有可能降低。因此,在理论上,应该存在一个点,在这个点上产油国的策略发生逆转,即扩大石油供给并不能获取最多的收益,通过减少供给以抬高并维持高价反而能获取最大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停产”或限产实际上就将成为产油国的一种“投资”行为,通过这样一种“投资”,产油国可以获得更多的产出。显然,由于石油对主要产油国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地位,因此它们有积极性维持一个高价位的石油。同时,由于石油由国家所控制,限产保价也是较容易做到的——但之所以限产保价,其真正的原因,并非石油卡特尔协议的力量,而是在高价位时,各个石油国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的自主选择,也就是说没有产油国愿意冒让高价体系崩溃的危险来增加目前收入的风险。
同样,我们也可以设想,假如出现了相反的冲击,使得石油价格急剧下降,那么,跌到一定价位后,产油国的最佳策略将不是限产保价,而将通过加大开采来维持收入。
如果多重均衡成立,也就意味着石油可能会有一阵子处于高价位。那么我们必须重新估计石油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在制订反周期政策以及国民经济长远计划时,对国际油价高位持续予以充分考虑。
石化企业效益面临不确定
陈淮认为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物资,有它的真实需求,不像金融市场上的虚拟资本那样形成高位均衡。但我们必须重视油价的变化规律,规避风险。
油价上涨对中国最直接的影响要属石化企业的效益了。众所周知,我们的采油成本比国际市场的平均成本要高。当价格下跌时,我们是最早被挤出供给者队伍的一批。当油价上涨时,对中石化有相当影响,损害了我们的基础产业。油价上涨使得企业效益变坏,即使我们的石化企业把设备更新成世界一流的,但油价大副波动,效益仍然无法保障,使得我们的资产信誉下降。三大石油的上市也被迫拖延。三大石油到海外上市不是简单的筹资问题,而是我们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扩大的标志,它不仅是直接投资,而且是产权融合。并且,油价上升还影响了我们的改革进程,费改税中的燃油税就是因为油价太高,无法退出。据多方测算,燃油税在15-20美元退出是合适的。
保障石油安全
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看,敌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力仍在。因此,石油安全是要考虑的。
中国作为石油消费大国,自1993年起,中国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特别是1999年,石油进口量高达4000万吨,占国内石油消费的20%。有关部门预测,进入21世纪后,国内石油消费还将以平均4%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按照“九五”初期的预测,我国到2010年时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19.5亿吨标准煤,石油的比重将上升为20.6%,以此推算,我国在2010年时的石油需求将达4.02亿吨。与我国“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规划的1.55亿吨目标产量相比,缺口达2.47亿吨。从“九五”后期情况看,2000年到2010年期间我国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可能在4.3%至5.4%之间,以此推算,201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在2.94-3.19亿吨左右。
上述缺口几乎不可能依靠石油工业的增产弥补。
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的报告,1990年时我国石油的探明储量为32.6亿吨(折合标准煤47亿吨),仅占我国常规能源资源储量的3.03%。与此同时,与生产能力相比的剩余可采储量极为有限,采储比只有22%左右,而这一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46%。我国东部油田大多已进入产量递减期,开发难度增大,成本趋于上升。海上石油由于受资金、技术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等方面影响,很难在可预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大的飞跃。西部油田虽有一定前景,但由于开采环境恶劣、运输手段滞后等因素影响,大规模开采的条件尚不具备。从“九五”末期的情况看,2010年我国石油产量的乐观估计最多可达1.95亿吨。这一预测已经比“九五” 初期的规划目标提高了25.81%。就是说,即使按最乐观估计,2010年我国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将在1亿吨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要占到我国当时石油需求量的30%左右。
我国石油没有战略储备,只有商业储备。而发达国家一般有120-160天的战略储备。前些日子,克林顿宣布动用战略储备平抑油价,美国还有生产储备,德克萨斯州的很多油井是停产的,以保障石油安全。
陈淮认为我国还缺少对抗国际价格涨落的经济主体,专门进行投机运作,博取价格差价。让生产企业直接面对流通风险会使大机器工业生产难以运作。在西方,采油、炼油一体化程度高、跨国公司自身就包含着这些功能。受资本限制,我国石化企业还达不到这一程度。所以,培养对抗国际投机资本的经济主体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高油价将成为一种常态
在去年,高盛公司的一份报告让世界大吃一惊。在这份报告中,高盛发出警告,称油价可能会“急速上涨”,最高可达每桶105美元。令高盛万没想到的是,伴随这份报告的诞生国际油价连续5天下跌,随即而来的是国际石油连续大幅下跌,这家全球知名的投资公司几成笑柄。
然而,市场人士清醒地意识到,危机的阴霾并未就此扫去。因为全球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就再也没发现大的油田,以目前世界原油藏量,大概只能再开采20年,天然气大概只能再开采30年,高油价必定成为一种常态!花旗美邦对此的措词虽然不如花旗耸人听闻,但含义似乎更加消极,他们预计商品类股将走出一个“超速增长周期”,并暗示这一上涨趋势会延续10年以上!
即使最不承认“石油危机”说法的人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在其中所起的雪上加霜的作用,他们不仅在石油期货市场上大肆逼空,更在世界各地觅地储备了大量石油现货——这无疑加重了石油紧缺的程度。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更在去年8月首次使用了“第四次石油危机”的提法,在业界引起震动。
对于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即使不能定义此番石油上涨为世界第四次石油危机的开始,也仍要做好准备,提早布局。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将是高油价最大的承受者。报告认为,其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速快,对原油需求量巨大,但却没有国际石油贸易定价权,难以转嫁成本。
不仅如此,能源瓶颈正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2004年以来,“煤电油运”全面告急,全国近九成省份曾经拉闸限电。在经过一轮狂风暴雨式的宏观调控后,进入2005年的中国发现,能源紧缺的局面并未缓解。
去年1至2月份,我国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同比增长148.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9.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46.1%,电力增长12%——与这些大幅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仍有25个省市区发生拉闸限电的现象。
“高投入、高能耗、高增长”,有人形容中国经济具有这样的“三高”特征。
的确,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例如中国建筑能耗超过发达国家2~3倍,而高消耗的发展模式使中国本来紧张的资源形势日趋严峻。
经济数据显示,我国今年以来各大经济指标似乎并未出现预期当中的“软着陆”,增长态势依然强劲。在2004年同期基数很高的基础上,今年前两个月的投资增长仍然达到24%,在投资需求和成本推动的共同作用下,以基础能源为主的原材料价格升势不减。
让人们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来时,国际原油价格曾一度降到10美元/桶以下。谁能想得到,十年过去,国际油价一路上扬,最近又飙升至93美元/桶,专家预测近期可能进一步冲高到100美元/桶以上,甚至超出人们的心理价位。第四次石油危机真的会来吗?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