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08年中国车市,仍将是高速增长的一年。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导引下,预计2008年汽车产销量将逼近1000万辆大关;考虑到钢材等原材料涨价、进口车价格坚挺等因素,2008年国内汽车价格下降的幅度会减弱,价格将趋于稳定。但与世界汽车强国相比,我国汽车产业在零部件、自主品牌、结构性产能过剩、新能源车推广等方面还面临一系列突出问题。
■直逼1000万辆大关
去年,我国乘用车市场发展很快,其中主要因素是私人购车比例不断增加。我国乘用车市场已经进入私人需求为主的阶段,成为消费结构升级的具体体现之一。预计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导引下,2008年我国汽车消费仍将继续两位数的增长,汽车产销量将逼近1000万辆大关。
考虑到钢材等原材料涨价、进口车价格坚挺等因素,汽车厂家的生产成本会加大。此外,经历了近几年的“价格战”后,部分车型,尤其是10万元以下品牌车型的降价空间已不大。这也意味着今年国内汽车价格下降的幅度会减弱,价格将趋于稳定。
2008年汽车市场发展在向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的影响:油价及油的供应。目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国内有的地方出现“加油荒”,还有燃油税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一些城市和地方政府可能会对汽车市场的发展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比如有的城市要收拥堵费,采取单双号措施等;股市对车市也会产生一些影响,若股市下跌赔钱的话会使一些人推迟购车计划;市场结构的变化问题,比如一些城市实行欧Ⅳ标准,很多车型会受到影响。
■“两因素”:有影响,但不大
2007年,有两大热点直接或间接与汽车相关,同时,或多或少的对2008年汽车市场的发展产生影响:一是油价上涨,一是法定节假日调整。
根据国外市场的经验,如果油价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对汽车市场的冲击会很大。例如美国1974年石油危机时,油价上涨达两倍,对当时美国车市的打击非常明显。而我国此次油价调整,汽、柴油零售价每升仅约提高0.4元和0.46元。按私家车每个月行驶1000—1200公里,平均百公里油耗10升计算,每个月油费上涨50元左右,这在车辆的总使用成本中所占比重很小。加上经历了几次油价上涨后,消费者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不少消费者表示:油价上涨并不影响自己的买车计划。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已经正式公布,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从之前的10天增加到11天,清明、端午、中秋也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而实行多年的“五一黄金周”被取消。这会不会对汽车市场的销售产生影响呢?
根据近几年来乘用车市场的月度销量、每年的变化趋势分析,由于受到春节后3月、4月销售高峰的影响,每年5月的销量仅仅高于销售最淡的7月、8月以及实际工作天数较少的2月,由此看来“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并不会给全年的汽车销售带来冲击。
节假日调整以后,加上职工带薪休假,假期有长有短,人们可以作不同的休息或旅游安排。而且现在假日特别是长假的休息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驾车出游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
■影响“车速”有一系列问题
专业人士指出,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但与世界发达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系列突出问题亟须应对和解决。
首先,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只为一个整车厂配套,不能形成规模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8月底,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近6000家,其中,80%以上的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只有130家。集中度低,生产成本高,无序竞争严重,行业整体效益低下一直是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顽症。
其次,与国外成熟的造车业相比,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虽数量众多却规模有限。据了解,目前我国轿车自主品牌有40个左右,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溢价能力低,其利润率基本上都低于乘用车企的平均利润率。
第三,由于一些投资盲目进入汽车业,我国汽车市场体现出来的状况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散、乱、差”局面短时难改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企业有130多家。2006年,前10大汽车企业销量占总量的84%以上,其余120多家企业总销量不到120万辆,绝大多数汽车整车企业年销量不到万辆。
第四,节能减排是世界各大汽车集团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影响我国汽车产业长期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能源问题。面对急剧增加的汽车保有量和高油价,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证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得下大力气节能减排,推动节能、环保、安全、资源节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在这方面我国新能源车发展却比较缓慢。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要弥补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技术含量较低、研发能力欠缺、企业规模小等短板,当务之急是政府出面组织零部件产业的高新技术攻关。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国内零部件企业联合协作,找准市场空间;
制定鼓励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质性政策措施。如对合资汽车企业的政策应做进一步修改,在贷款、税收、用地和购置设备等方面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的“趋利政策”,取消一切针对自主品牌实施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打造国人对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信心;
建立合理有效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要改变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差”的局面,避免结构性过剩问题,应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对于新进产能的调控,应以较高的技术门槛限制,防止低技术含量、低质量水平的重复建设;
从减免税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对生产和购买新能源汽车实行鼓励政策。专家指出,没有一定数量的新能源车,燃料供应商不愿意建立更多的燃料供应站,而没有一定数量的燃料供应站,消费者就会因为使用不便而不愿意购买新燃料车。而没有较多的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产量就上不去,生产成本也就降不下来;而价格过高,就限制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