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石化》2006年第6期刊登作者杨上明的文章说,目前在我国的石油消费中,80%以上用于石油加工业、化纤制造业及化学原材料行业,足够的油料供应是保证这些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我国石油资源的持续紧张,使我国未来石化工业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具体阐述内容如下:
我国石化已具备加快发展的产业基础
炼油、乙烯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能源和基础原材料产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实际上,作为原油加工业,炼油工业为乙烯、化纤原料等提供化工轻油。由于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较大,“八五”以来,我国一直把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石油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我国炼油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和基础,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重组改制、调整投资方向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炼油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等又上了一个台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炼油工业体系,我国也步入世界炼油大国行列。2005年我国炼油工业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3.28亿吨,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我国生产成品油(汽、煤、柴油)1.74亿吨,其中生产汽油5405万吨,煤油989万吨,柴油1.1亿吨。“十五”期间我国成品油生产量增加了44.4%,年均增长率为7.6%。
以炼油工业为依托,我国乙烯工业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重组改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乙烯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装备水平都达到了新水平,已经初步具备“以我为主”建设大型乙烯工程和发展乙烯工业的条件。2005年我国乙烯能力为75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同年产量为755.5万吨。与2000年相比,2005年我国乙烯能力增加了69.7%,年均增长率为11.2%;乙烯产量增加了60.7%,年均增长率为10%。
虽然“十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但国产乙烯自给率较低,2005年仅40.3%,虽比2004年的36.3%提高了4个百分点,却比2000年的45.6%下降了5.3个百分点。
近年来随着聚酯、涤纶产业链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聚酯系列产品生产国。对聚酯原料精对苯二甲酸(PTA)的旺盛需求,带动了国内一批PTA装置建设,从而扩大了对二甲苯的市场需求。2004年我国对二甲苯的生产能力为214万吨,产量为188万吨。与1999年相比,我国对二甲苯能力增加了36.0%,年均增长率为6.3%;对二甲苯产量增加了54.7%,年均增长率为9.1%,能力明显滞后了需求量的增长。2005年对二甲苯能力达到316万吨。
石化工业已被列入我国支柱产业,需要加快发展,而乙烯作为石化工业龙头,必须优先发展并保持一定的自给率,才能真正发挥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保证石化产业安全。炼油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链带动作用较大,也需适度发展。
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显著
从世界石化工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日趋明显,尤其是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及公用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建设投资和经营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石油化工产业日益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发展环境。为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石化工业必须尽快适应国际竞争形势,加快形成一批炼油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最近国家已批准的炼油、乙烯两个专项规划,就明确提出坚持走炼油化工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以实现规模经济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因此,未来中国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
扬子石化和上海石化是国内较早形成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生产基地。上海石化已形成880万吨炼油、85万吨乙烯、23万吨对二甲苯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其乙烯、对二甲苯将分别改造扩建至130万吨、83万吨能力。在近年来国内外石化市场需求旺盛和产品价格上涨的形势下,由于体现了“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的资源配置优势,这两家企业都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未来这两家企业都将改造扩建炼油能力,达到千万吨级原油加工规模。
与中哈原油管道工程配套的新疆独山子石化10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改造项目正在紧张实施,预计其炼油改造工程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乙烯改造工程将于2008年上半年完成,届时,该企业将成为国内第一个真正炼化一体化的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基地。
还有福建炼化、天津石化、镇海炼化、抚顺石化等这些大型炼油化工一体化基地都在加快建设之中。
国内石油消费结构亟待优化调整
作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石油既是一种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目前我国60%左右的原油用于成品油(汽、煤、柴油)生产,其中75%左右的成品油用于交通运输。“十五”期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增加了53.9%,年均增长率为9%。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未来国内成品油将平稳增长,预测2010年、2020年我国成品油需求量将分别达到2亿吨、3亿吨。从成品油的消费结构分析,2004年全国汽车、摩托车对汽油的消耗占汽油消费总量的95%,民用航空消耗航煤占煤油总消费量的77%,交通运输业消耗柴油占柴油总消费量的58%。在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间内,汽车用油将成为我国石油消耗的最大用户。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处在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期。
面对国内原油资源和产能增长缓慢、境外资源勘探开发竞争日益激烈、石油供应风险不断上升的严峻局面,过分依赖进口石油,对我国经济安全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为降低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保障能源安全、石油安全和经济安全,最主要的工作是节约能源,走发展低能耗经济之路,重点降低交通领域使用石油,以优化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同时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为提高防范石油风险能力,未来我国应抓紧实施石油替代和燃料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醇醚燃料和生物合成油,交通领域使用燃料尽可能替代石油,以优化调整我国石油消费结构,减轻石油供应给我国经济、外交和政治带来的压力,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赢得宝贵时间,创造宽松环境。
石油资源应紧密配合化工产业发展
炼油、乙烯是资源、能源、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不仅对环保和安全性要求较高,而且特别要求资源稳定供应。我国石油资源长期以来主要作为能源利用,重点保障交通用油,致使炼油工业的发展立足于优先保证成品油的生产,化工用油所占比重较小。据统计,2004年国内化工轻油消费量约2477万吨,仅占石油消费总量的约8%,占原油加工量的9%,其中用于乙烯生产2002万吨,占化工轻油消费总量的81%。其余用于化纤原料、洗涤剂原料等生产。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结构升级要求提高,未来我国乙烯、对二甲苯需求量快速增长,对化工轻油的需求也将加快,其供需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
据预测,由于乙烯和化纤原料工业的发展,2010年、2020年我国化工轻油需求量将分别达5800万吨、9500万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2%、10.4%。而这些化工轻油的来源.都需要由炼油行业配套解决。因此,未来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应与乙烯、纤维原料工业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应与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百万吨级化纤原料基地(包括PTA、乙二醇)的发展统筹兼顾,着力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提高石化工业整体竞争力。
鉴于今后我国对化工轻油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快于成品油,而且化工产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大,未来我国应加大能源结构调整,抓紧实施石油替代和燃料多元化战略,交通领域使用燃料尽可能替代石油,优化调整石油消费结构,将有限的石油资源优先保证化工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