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人士透露,备受关注的地方炼厂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审批细则已讨论完毕,近日有望出炉。细则方案仍然基于引导地炼行业的“质量、环保、优化”方向,但将会给出更为落地实际的衡量指标。核心的衡量条件可能包括,对20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常减压装置进行整改计划,仅生产符合国家现行油品品质的产品(国IV汽油和国III柴油),以及合理计划进口原油配额的申请数量等。
部分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审核通过的地炼并非永久获得使用进口原油的资质,而是可能通过类似于年审的“认证”机制,来获得下一年的进口原油的使用配额。这一定程度上类似现行的燃料油进口配额审定发放的办法。通过看似非常简单的标准,达到赋予地炼公平竞争条件和规范地炼运营行为的双重目的。
数据显示,目前基本符合上述条件的地方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合计约为6000万吨/年,除去已经获得1000万吨进口原油使用权的中化工旗下炼厂以及中石油合作炼厂外,符合条件的其他地方炼厂炼能约在2000万吨/年。若以这些炼厂开工率50%计算,预计今年将有望再新增1000万吨的进口原油使用权。
2013年的两只“市场化的靴子”何时落地,在2014年持续倍受市场关注。其一是地炼如何获得进口原油,其二就是基于更加开放的原油现货市场基础上的上海自贸区新背景下的原油期货上市进程。
地方炼厂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实验始于2013年。中化工旗下炼厂率先获得了1000万吨/年的进口原油使用权,此后在7月份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问增长、调结构的若干意见(83号文)首次提出“本着有利于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赋予符合质量、环保、安全及能耗等标准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的说法,2013年末发改委科技司内部关于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征求意见稿,引发市场广泛的关注和猜想。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的征求意见稿中,设置高门槛和限制的意味颇为明显,使得关于地炼进口原油使用权的政策讨论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僵持。事实证明,过高的门槛反而常常引起基于生存恐慌的过度扩张。过去几年里,为躲避2013年的200万吨/年最低炼能红线,山东地方炼厂就曾经掀起了一轮大肆扩张炼能的高潮,造成了较大程度的过度投资和炼能闲置。
新的“认证”细则则更倾向于对现有地炼状况”量体裁衣“,树立起相对合理的现实标杆,可能成为化解中国特色的地炼难题的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