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沿线石油企业拥有“双重身份”,要扮演好“央企”和“驻地企业”双重角色,进一步融入地方,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促进西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
作为驻地央企,丝路沿线的石油企业拥有“双重身份”——既是所在央企的一个生产经营子环节,又是地方经济生态的一个子链条。
多年来,石油企业在为丝路沿线省区市提供能源保障的同时,也在融入地方经济、实现企地和谐共建上做出贡献,突出体现在税收缴纳、解决就业以及相关产业带动上。素以“一黑一白”为支柱的新疆,石油税收在全疆国税整体收入中的比重超过50%,是名副其实的台柱子。
去年5月,丝路沿线第一份省级规划《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出台,提出“加快能源战略通道建设”“鼓励省内企业在石油钻采和炼化设备等方面扩大出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丝路沿线相关省份对于大力发展石油石化产业、谋求丝路“先机”的共同诉求。面对新挑战,如何主动作为,在融入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石油石化企业不断探索——
奎—独工业园被新疆当地人称作“金三角”,以独山子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依托,由于资源就地加工,节省了原料运出与成品运回的双重费用。在西北五省区,园区内一些企业的竞争优势甚至优于东部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推进,更多省份把延伸石化产业链、资源就地深加工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大量石化产业园在西部各省区落地。除将下游市场锁定在西部省区外,不少还将触角延伸到中亚地区,希冀获取更多市场容量。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需要企地双方在扮演好彼此角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融合。甘肃省工信委原材料产业处处长李俊海认为双方作用缺一不可:“地方政府应该搭好台子,招商引资;石油企业需要结合规划,做好原材料资源对接。”
如果说资源优势是石油企业的显在优势,那么技术优势就是石油企业潜在优势。受益于长输管道X80钢国产化需要,国内钢铁和钢管制造企业大力提升科研水平和加工制造能力,“十一五”期间年创造产值约150亿元。企地合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同样少不了石油科技扮演重要角色,有省份已将视野投放到中亚等沿线国家,提出要加强石油石化、高端装备制造方面的对外技术合作,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今后,石油智慧有望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引领作用,促进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产业升级。
有专家提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石油企业更好地融入和引领地方发展,要跳出“石油领域”,强化“央企”和“驻地”的双重身份,避免偏重其一,以更加开放的胸怀,主动施力,营造互信互重、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力求打造企地利益共同体。特别是在“丝路之旅”的“启程”阶段,石油企业应尽早介入,将微观的企业发展置身于中观的地方经济规划乃至宏观的“一带一路”战略中,在实现石油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同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企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