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供需结构的这一变化催生了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产生及实施。由于“走出去”战略的执行主要受石油短缺驱动,国内石油企业的海外油气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上游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表现在无论是购买资产还是购买企业股权,基本都是奔着油气储产量去的。20多年后的今天,国内企业在海外经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截至目前,三大国家石油公司海外油气资产遍布全球,海外权益油产量已经突破1亿吨,这一产量相当于国内原油产量的50%。随着石油公司海外上游资产规模的增长,以及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内石油企业对外油气合作思路或许应由以上游合作为主转向上下游兼顾。此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油价波动常态化形势下,上下游一体化有助于石油公司规避风险。2014年年中以来的油价跌势让公众再一次意识到油价预测的复杂性及油价波动的常态化。油价波动常态化给跨国石油公司提了个醒,那就是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发展模式很重要。从跨国石油公司2014年下半年经营来看,下游业务正在成为其低油价下维持盈利,抵御外部冲击的重要领域。上游业务由于具有资金密集型特点,跨国公司在低油价面前很多项目几乎无能为力,唯有缩减投资。国内石油公司要建设世界一流石油企业,以全球市场为拓展目标,在当前海外上游资产已有一定规模形势下,应该适度考虑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发展自己的下游业务,形成全球层面的以地区一体化产业链为主要特征的区域发展模式,而不是仅仅将下游集中在国内。
二是传统的权益油思维有其局限性。业界对权益油地位的认识正在变得理性和客观,石油公司的投资决策正在突破传统权益油概念的束缚,为全球一体化经营扫清了理论认识上的障碍。长时期以来,国内石油公司执行“走出去”战略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到海外拿资源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目的。目前关于海外权益油对于国家能源安全贡献的认识,业界和学界正在变得日益理性。有学者就曾发表文章质疑权益油可以有效避免海上原油进口途径单一风险的说法,认为马六甲海峡运输线路若出现问题影响到原油进口,那么来自非洲和中东的权益油恐怕也难逃厄运。还有,从经济性方面看,海外权益油是否要运回国内还要看国内的炼油设施是否合适,与贸易进口原油相比是否有成本竞争力等,这些认识目前正在成为共识。
三是国家石油公司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石油公司发展目标的需要。埃克森美孚、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等五大综合性跨国石油公司长期以来一直在国际石油界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这些公司的业务分布可以发现,它们不仅仅是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业务遍及全球,下游炼化业务同样分布在世界各地,很多时候是原油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业务分布在同一个地区,例如BP、壳牌在北美的业务分布就有这样的特点。对这些公司而言,业务遍及上百个国家是常事。正是由于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这些跨国石油公司一度赢得了商业帝国的美誉,它们的一举一动不仅仅对整个油气行业,甚至对全球能源业都有重要影响。我国国家石油公司目前在海外油气资产已初具规模,从建设一流公司目标的角度出发,整合资源,加快海外下游业务的发展具有必然趋势,当前或许就是机会。主要是当前国际油价低迷且有可能持续下去,资源国政府及石油公司有延伸原油加工产业链、挖掘行业附加值的迫切愿望,因此,此时加快下游业务的推进或许是个不错的时机。
2014年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主题涉及能源。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用开放思维和革命性思维指导中国的能源供需体系建设。革命性思维意味着对传统能源安全思维的继承与创新,某种程度上可能还意味着对一些业已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认识的颠覆。笔者以为,革命性思维的总体特点是格局要大,视野要开阔。中国石油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必须的。新形势下的对外油气合作应该是上下游兼顾,像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公司那样,在全球层面发展一体化业务,形成遍及全球的地区一体化业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