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在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卫51-侧87井井场,油藏经营管理四区的职工正在连接收油管线,将该井的产出液送往濮三联合站进一步加工。去年,该厂对卫51-88井实施了分层注水,注水见效。前来拉油的罐车越来越多,一向荒僻的井场“火”了。
濮城油田是中原油田含油层系最多、叠加性最好的油田,具有得天独厚的分层注水条件。经过30余年的开发,分层注水已成为这个油田控水稳油、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然而,从2012年开始,工艺人员遇到了种种分层注水的瓶颈问题。该厂开展分注配套工艺研究,并强化分注井日常生产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修理及维护作业,提高注水开发效益。2014年至2015年2月末,全厂分注系统共增加水驱控制储量132.9万吨,累计增油5973吨,投入产出比达1:4.3。
“扛鼎技术”成“悬顶之剑”
早在1981年,采油二厂就在濮1-9井下入了二级三段分层注水管柱,标志着该厂分层注水工作的开始。1996年以后,由于调剖技术的逐步应用,分注井数逐年下降。
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濮城油田的注水系统越来越庞大,井筒越来越复杂,细分层注水开发方式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2000年以后,该厂的分注工艺取得了长足发展。
该厂不断开展分注配套工艺研究,研制出了“Y221封隔器+喇叭口或Y541封隔器+定压球篮”的油套分注管柱技术。这种技术提高了目的层动用程度,改善了注水开发效果,油套分注工艺也逐步成为濮城油田注水开发的“扛鼎技术”。
“这种工艺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封隔器没有洗井通道,无法定期洗井。”该厂工艺研究所注水室副主任鲁飞说。一旦无法洗井,井下结垢就会越来越严重,最终造成注水管柱腐蚀。
在油田开发领域,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定律,井下工具在井下停留的时间越长,出现事故井的可能性就越大。被腐蚀的注水管柱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工艺人员头上。该厂的分注工艺发展到2010年左右时,优化管柱结构、研制更多适应油藏开发新形势的新工艺已势在必行。
六大“金刚钻”助力老区稳产
从2013年开始,该厂工艺人员加强分注配套工艺创新研究,实现不动管柱洗井的偏心分注管柱技术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他们开展测调一体化技术研究,减少了一次打捞丝堵和投放水嘴的工作量;研发了免投捞分注技术,实现了最窄夹层是1米的小夹层细分注水,且在停注时即可洗井,悬在工艺人员头顶多年的“悬顶之剑”终于被拔除。
卫51-88井夹层小,水驱效果一直未达到地质要求。2014年,该厂在这口井实施了常规偏心分注技术,提高了井组产能,对应油井卫51-侧87井初期日增油12吨,年累计增油1030吨。
随着濮城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4寸套井逐渐增多,但由于4寸套水井配套工具不完善,以前仅能实现油套分注。工艺人员增加了封隔器的反洗井通道,优化了配水器和投捞器的尺寸,不仅实现了不动管柱洗井,还让投捞调配和吸水剖面测试变得更加便利,大大缩短了占产时间。
如今,常规偏心分注和4寸套井分注技术已成为工艺人员手中助力老区稳产的“金刚钻”。2014年,应用这两项工艺水井的单井组增油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6吨。
此外,工艺人员还研制出了正反洗井装置和可洗井双级密封封隔器,取得了Y241封隔器卡瓦机构的改进、测调技术创新两项创新成果,提高了注水管柱的稳定性和适用性,保障了濮城油田高效平稳开发。
把效益开发的“功夫”下在平时
当前,油公司模式改造在东濮老区全面展开,“降本增效”“效益至上”的理念牢牢扎根在生产经营人员的心里。
“科研费用和作业费用是分层注水措施的主要成本。”鲁飞说,“科研费用是固定的,我们可以掌控的成本节点就是作业环节。”
在分注作业现场,该厂制订了详细的施工工期标准,严格限定打捞丝堵、投放水嘴、验封测试等环节的作业工期,尽可能地减少作业费用支出。
保障分注井安稳运行,减少不必要的修理及维护作业,是控制作业费用的另一途径。该厂在计量站的来水前端安装了精细过滤器,实时监测来水水质,确保注入水水质达标,避免地层结垢;定期清洁注水管线,减缓井筒结盐结蜡,控制躺井;减少水井间开,上作业前在井口安装水嘴套和水嘴,保证平稳泄压,减缓底层出砂,避免砂埋盐卡事故。
得益于精细的日常生产管理,2014年,该厂分注井的作业费用较往年大幅度降低。“按吨油价格4100元计算,分注井共产生收益2448.9万元,扣除科研费用、作业费用等共计562万元,创效1886.9万元,投入产出比达1:4.3。”鲁飞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该厂的分注配套工艺正走向成熟,改善了水井分注效果,增加了有效注水量,为同类油田注水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