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成果应用座谈会上,集团公司技能大师柳转阳的盘根润滑器和其他3项成果确定在厂内进行加工和推广。
拿着签订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协议书》和《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加工意向书》,柳转阳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有了“两书”,就好比让技术找到了“婆家”,他可以继续大展身手进行技术创新了。
截至7月16日,辽河油田公司43个创新工作室已经分别与二级单位、多种经营企业签订成果推广应用协议书和产品加工意向书。辽河油田公司党委书记任芳祥评价说:“这在推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辽河油田公司开辟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绿色通道,启动创新专项资金,目前已投入480万元;由各级工会组织,在班组、小队、车间、劳模办公室等,创建各类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44个,总面积达2815平方米,彻底解决了技术创新资金和推广应用难题。
多年来,很多技术成果虽然能解决大问题、创造一定效益,但面临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部分成果停留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成果转化率很低。一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现场,需要资金支持、质量安全认证、市场准入等,这往往不是一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
为使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今年4月,辽河油田下发了“两书”,在权利和义务方面对技能专家、加工企业和应用企业进行了规范,用制度保证成果转化落地。以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协议书为例,其中规定创新发明人作为甲方要提供技术成果的具体研发内容,有获得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嘉奖的权利,同时要为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进行项目总结和验收。推广应用单位负责成果推广的相应费用,有计划推进签约成果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
辽河油田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两书”还引入工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保证制度的落实。在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协议书中,工会作为第三方机构,每季度组织甲乙方人员研讨成果推广应用议题,督促甲乙方在成果推广应用中积极履行各自的义务。
辽河油田公司技能专家鹿元首讲述了自己以前的创新经历,他的一个小发明因为没有资金、没有加工渠道,最终只能去朋友的工厂加工。如今,“两书”改变了技能专家唱独角戏的局面,将生产单位、机加工企业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合力,让创新成果真正为油田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