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人物 » 石油专家评论 » 正文

刘强:“一带一路”为消除发展鸿沟提供新机遇

日期:2015-08-04    来源:中国石油报  作者:刘强

国际石油网

2015
08/04
13:2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能源安全 能源合作

能源安全是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耗大国,能源安全问题尤其突出。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既为我们进行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调整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机遇,也使我们开始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发展鸿沟广泛存在

人类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从来都是不均衡的。实际上,在16世纪以来的多数年份中,实现均衡与稳定增长的国家及其覆盖的人口一直是少数。虽然多数经济学家希望能够实现大跃进式的增长,但是世界经济更多的是按照增长极—辐射区域—外围区域—落后区域这样的模式来布局的,也就是说,多数地区并没有享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舒适与安宁,只有那些各方面条件都非常适中的地区才实现了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型。无论是在国家之间,还是在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内部区域之间,发展鸿沟随处可见。北美与南美的差异,西欧与东欧的差异,中国长三角与西部的差异,都是这种发展鸿沟的具体体现。

毫无疑问,广泛存在的发展鸿沟是现代世界各种冲突的根源之一。也许有人认为,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等在族群与国家冲突中扮演的角色更为根本,但是恰恰是由于发展鸿沟所造成的交流障碍,阻断了文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才加深了文明、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隔膜,相互之间的不理解是文明冲突的最终原因。

如果我们看世界的人口经济地图,就会发现,经济成功国家的人口相对较少,欠发达地区与冲突地区才是世界的主流,并且这二者几乎高度重合。OECD国家包括北美地区、西欧地区、亚太少数国家,只相当于世界人口17.7%(2013年数据)。

尽管世界从来没有实现过均衡发展,甚至从来都是发达国家占少数,但是如果不能实现普遍发展,不能消除发展的鸿沟,世界就不可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要消除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就需要消除其滋生的土壤。发展鸿沟,以及由发展鸿沟带来的文化、文明之间的对立倾向,是滋生极端主义的沃土。因此,在发达国家促进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同时,推动世界的普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扩散,推动欠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消除世界的发展鸿沟的有效手段。

基础服务成本差距是发展鸿沟的根本原因

这一发展鸿沟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我们检视世界经济增长的过程,尤其是那些成功实现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就会发现,这些经济体及其内部的增长极,大多出现在沿海地区,尤其是那些同时具备港口和伸向内陆交通线的地区,比如纽约、上海、伦敦、鹿特丹、广州、孟买、卡拉奇、加尔各答、圣彼得堡,并以这些增长极为核心,向外扩散形成经济带。但是这一经济带的辐射能力最终被地理距离所抵消,在远离增长极的地区,往往形成了发展的鸿沟。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一港口增长极有一条向内陆延伸的成本低廉的运输线,这一辐射能力就会随着运输线而延伸出很远,甚至深入内陆腹地。比如纽约港通过伊利运河把经济活力一直延伸到大湖区,上海市、长三角通过长江与内地经济紧密联系,形成了一条细长的长江经济带。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向现代经济转型的关键并不在于其地理位置,而在于其基础服务与对外交换的成本,包括物流交换、信息交换、资本交换、人员交换等。如果这一成本能够有效降低,任何地区都有可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跨越,在综合成本最低的地区,就可以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

尽管发展鸿沟的表现是全面的差异,但是这一鸿沟首先就表现在基础服务能力的差异上,主要是现代能源服务体系、交通体系、信息与电信服务(ICT)体系与服务能力上。而能源服务体系又是交通与ICT的基础。其他我们看到的各种差异,都是在基础服务的差异上产生的。

中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验证了基础服务能力提升对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基础服务由能源、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来提供,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宝贵经验。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就开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了覆盖大部分国土的干线铁路骨架,建设了若干能源生产基地,覆盖大部分国土的电力供应网络,

“一带一路”为消除亚欧大陆发展鸿沟提供重大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不仅仅在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率,更是创造了一个超过10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经济转轨与腾飞的先例。中国的发展大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人口布局与区域布局,同时也为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消费市场与投资拉动力。一个实例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多数年份中,东盟对中国的贸易一直维持着顺差。

巨大的市场规模与生产能力,使中国已经具备了推动世界、亚太、亚欧经济增长的能力,也到了推动中国经济与周边经济体融合发展的时候。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构想。这一战略构想既与中国能源进口的陆上与海上通道相吻合,有助于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能源联系,同时也是为了通过能源与交通基础设施、商业金融与投资合作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消除各国之间的发展鸿沟,消除产生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如果这一构想能够有效实施,将给世界带来超出预想的共同利益。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方案上,中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目的是希望传播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发展经验,同时在互联互通的能源、交通等设施支持下,发展来往更加密切、运输更为便捷和低成本的区域性一体化市场。(作者:刘强,为全球能源安全智库论坛秘书长)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