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石油观察 » 正文

迷雾重重,油服企业如何能拨云见日?

日期:2015-10-30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国际石油网

2015
10/30
17:0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油服企业 石油巨头 石油市场 油价下跌

彭博社最新数据显示,全球钻井船闲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今年的钻井船闲置数量是去年年初的3倍以上,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球每4艘钻井船中就有1艘闲置。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钻井船闲置在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已经成为深水钻井船的“停车场”。此类钻井船闲置成本高达每天70000美元。由于市场需求低迷、石油公司减少高价深水勘探活动,钻井船东只能选择闲置钻井船或将其报废拆解。

在市场繁荣时期订造的新建钻井船仍在不断交付并进入市场,到2018年底,预计将有超过60座新建钻井平台交付,尽管钻井船东目前并不需要任何新增钻井船。大多数石油公司选择在租船合同到期后退租钻井船,甚至撤销租约。然而,与此同时,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闲置数量也有所增加。在目前全球约190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中,有46座闲置,这一数字比2014年初的39座有所增加。根据彭博社的数据,约有50座深水钻井平台的租船合同将在今年到期。如果船东无法为其敲定新的租约,这些钻井平台只能闲置或报废拆解。钻井市场的低迷成为诸多油服企业苦度寒冬的一个缩影。

瘦身抱团&捆绑风险:国际巨头快速反应

全行业过冬,油服企业最直接的措施是压低价格、降低成本、抱团取暖。

国际油服巨头的反应快速而明显。

2014年底,国际四大油服巨头斯伦贝谢、哈里伯顿、贝克休斯和威德福,开始纷纷裁员和剥离资产,企图降低成本。

2014年11月17日,全球第二和第三大油服企业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宣布合并,一个市值达700亿美元的新哈里伯顿在此次寒冬中重建。

除了裁员与资产剥离,油服企业与油公司共度时艰、抱团取暖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业界共识。

“当油价跌了40%、50%,油服公司将作业成本降低10%甚至30%,这样才能度过冬天。如果油公司和油服公司相互压价,结果就是油公司得不到相应技术,油服公司得不到相应成长空间。”有国际油服巨头中国区的高管指出,“行业寒冬之际,不应一味砍去油服公司收入,而是双方‘携手过冬’,通过技术和管理模式升级,使得勘探开采总成本降低。”

除了压低价格、降低成本,与油公司抱团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捆绑式开发。

斯伦贝谢和哈里伯顿眼下就推出了一项新的营销策略,那就是“先开采,再付钱”。

在当下各大石油公司都面临现金短缺困境的情况下,两大油服巨头通过为油公司提供类似银行的借贷、购买油井股份、为生产商负担先期投入然后获得其油井部分产出等特别服务,试图探索新的再开采商业线,刺激上游作业量,发掘现有油井的潜力增加产量,最终增加自己的业务量和收入。

降低价格&拓展生存空间:中国企业“多条腿”尝试

中国油服公司日子同样艰难。

据公开资料显示,海油今年资本支出计划为700亿~800亿元,比2014年下降了26%~35%,甚至低于2013年924亿元的资本开支。其中,用于勘探的投资跌幅更达到38%。由此使得中海油服的工作量受到影响。中海油服公司钻井平台利用率和日费率同比往年都有下降。公司钻井平台中,仍有部分未取得2015年全年合同。

这种紧迫性,对中国民营油服公司更加显著。

按中国目前油服市场的规模,国有资本的油服企业占据了80%~85%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市场份额还能容纳10~20家较大的民营油服企业。因此,油服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将更加单一和狭窄。

为了提升寒冬之下的生存能力,国内各大油服企业纷纷出招。

中海油服在抱团取暖整体思路指导下,在降低服务价格的同时,更加注重内部降本和增效,通过深化提高工作标准和质量效益年各项举措,大力开展管理和技术创新,祛除高油价时期存在的粗放式做法,运用科学管理和技术提升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盈利空间。

而一些中国民营油服公司也纷纷开始调整战略思路,分散运营风险。

比如,中国石油装备领域主要供应商之一的科瑞石油,已在内蒙古获得了小型石油区块,准备设立非常规油气研发中心,进军油气勘探开发上游领域,向油公司转型。

还有一些中国民营油服企业则走出国门,开始到美国、哈萨克斯坦等国收购油服公司甚至油田。

北京一家民营油服企业在2014年进军北美页岩气市场,通过技术服务入股,股份甚至占到项目的20%,由此和当地油公司进行股权捆绑,共担风险,以技术换效益。

技术蓝海VS研发收紧:生存与发展如何双赢?

尽管冲击巨大,但不少专业人士分析认为,油气设备和油服商的表现将出现分化,同时也有望催生更多的行业内兼并重组与技术产品创新。

“在前几年行业高速增长期进行过多投资,产能扩张过快,负债率较高的公司,将面对今后产能开工不足、财务成本高昂的泥潭。而坚持轻资本发展,合理控制发展速度,产品竞争力强的企业,仍能继续受益全球产能转移,提升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光大证券研究报告指出。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将意味着,有无足够实力进行高技术研发的投入成为很多企业在寒冬之下的另一道槛。

对此,有行业专家指出:高端技术、新技术的攻关研发固然重要,但现有技术的消化使用尚有较大空间,在当下更应引起中国油服企业的关注。

比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钻井系数,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使用的钻井仪器基本一致,只是配置不同。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使用什么样的仪器和工具,钻头如何设计,泥浆如何配比,均存在微小的区别。但这些微小的区别,可能导致最后钻井周期和轨迹上很大的区别。因此,他认为,在日子难过时,一方面要推进新技术研发,同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让现有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上。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