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跌,预期短期内难以大幅反弹。受低油价的影响,国际油气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应当说,目前石油石化行业面临的困难前所未有,但机遇也是千载难逢。中国石油企业该如何应对低油价形势下的新挑战,抓住机遇,推动改革,实现持续发展?
石油需求增速放缓
国际油价低位徘徊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金融危机,深度影响世界经济,全球各大经济体至今没有摆脱困境,先后进入“弱增长”阶段,处在产业调整和组织变革的过程中。全球经济复苏艰难,能源消费持续疲软,石油需求增长速度连年放缓。
市场需求增量放缓,使高油价时期因高回报刺激高投入形成的产能一时难以消解;全球新区勘探不断有新的突破,世界各地区相继发现一批新的油气田,加强了市场供应端的资源基础。以美国为代表的页岩油、页岩气产量快速增长,大大提升了全球油气供应能力。油气供应增长的速度大于需求增长的速度,市场格局发生变化,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导致原油价格连连下跌。
此外,近十年低碳发展理念已形成世界共识,乌克兰危机、中东局势动荡、日本搅局南海等地缘政治关系,以及伊斯兰国恐怖袭击,都从不同角度对国际油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油气市场供需基本面宽松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国际油价低位徘徊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石油作为最重要的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往往是阶段性、周期性的,无论高价还是低价,不可能一直不变。种种迹象反映,世界石油供需已在变动中开始寻找新的平衡点,从市场发展的趋势看,本轮油价很难恢复到下跌前的高位,油气企业对中、低价位运行,要有长期思想准备。
全球油气生产和供销格局悄然变化
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研发出页岩油、页岩气开发成套技术,从2005—2014年,平均每年增产石油1700万吨,总产量从2.56亿吨上升到5.199亿吨,比俄罗斯只少1400万吨,排世界第三位。2014年美国天然气总产量7283亿立方米,其中页岩气产量占三分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2015年页岩油(气)产量比2014会略有减少,2016年之后,如果国际油价能恢复到每桶60美元,美国页岩油(气)重新上马,原油产量可能超过俄罗斯,甚至赶上和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2025年之前,美国油气产量还会呈上升趋势,以美国为主力的北美地区已经不单是世界油气的消费中心,同时也已成为全球新的油气生产中心。
全球油气消费量增长已由欧美转移到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印、日、韩等能源消费大国,以及非OEDC国将成为消费增长的主力。2014年亚太地区消费石油占世界消费总量的33.9%,中国占亚太地区总消费量的36.4%。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中国能源产量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47%,能源消费总量将增加60%,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随着生产中心与消费增长重心的变化,国际油气供需关系朝区域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市场格局大致已经形成三大“供应—需求”区域:以北美为消费中心,南北美、西非、中东为主要供应来源的供需区域;以欧洲国家为消费中心,中东、北非、俄罗斯为主要供应来源的供需区域;以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东亚、亚太国家为消费中心,中东、中亚、俄罗斯、非洲为主要供应来源的供需区域。为了确保供应安全,加强区域合作,搞好地缘关系,是各能源生产国、输出国、消费国、过境国共同关切的问题,欧佩克、国际能源署等国际性能源组织机构主动转型,对原来的功能进行调整,适应市场的新格局。国际能源治理的机制、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新变化。
同时,国际油价走低,不能简单理解为油气不值钱了。油气作为世界最重要的大宗商品,资源国更加重视它的潜在价值,对油气资源的管理越来越严格。油气资源管理已从“全球化”走向“再国家化”,以资源为主导的国家行为,动摇了以政治为主导的传统观念,外交手段、军事行动为经济服务、为能源服务的趋势愈加明显。为保护油气资源,资源国不断出台新的管理办法,政策变化频繁,法律、法规趋于严格,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附加条件增多,国际合作难度加大。
资源配置的新格局,促使国家石油公司强势崛起。国家石油公司加速国际化步子,完全市场化运作,打破国际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本国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国家石油公司事实上成为本国资源的管理者,对外合作政策的制定者,石油合同的执行者,国际市场变化的主导者。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国研究新的合作模式,频繁修订合同文本,商务条款演进很快。为获得最大效益,资源国强调全方位合作,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将产业链向下游倾斜,注重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和长远利益。高、新技术服务越来越受资源国欢迎,给技术服务公司参与资源国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资源国强调作业人员本土化,对技术服务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国选择合作伙伴(投资者、服务商)的基本条件是拥有先进技术,有较高管理水平,综合实力强;基本标准是对资源国可能带来多大的贡献。
地缘政治影响,依然不容忽视。中东政局动荡、乌克兰危机、伊斯兰国恐怖活动等,对国际油气供应市场格局变化已经产生较大的影响。美国重返亚太,日本搅局南海,增加了南海地区形势的复杂性。全球油气运输安全普遍引起重视。亚洲地区无论供应量还是消费量,都占世界主导地位,可谓供销两旺,因地缘政治关系复杂,没有形成统一市场,区域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何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构建亚洲油气市场新格局,是夯实能源安全基础,确保中国油气供应最重要的战略考量。
中国石油企业面临新挑战
中国是油气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低油价降低了消费成本,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对油气企业来说,下游利大于弊,上游弊大于利。
油价下跌对油气生产企业产生重创,并由此拖累关联服务产业。去年以来,我国油气生产企业经营效益指标大幅下滑。上半年三大石油公司的利润率同比分别下降62.%、22%、56.1%。下半年形势更为严峻,三季度石油产业主营业务销售收入同比下降、企业亏损面有所扩大。与此同时,勘探开发新投入减少,拖累油气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急剧萎缩,40%的钻井队被闲置,石油装备制造产能严重过剩,其他与油气工程技术服务的相关企业受到拖累,承包不到足够的工作量,被迫停工歇业,步入“寒冬”。
得益于原油价格下跌,原料成本降低,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行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原油进口花费也明显减少。2015年前9个月进口原油平均价格每吨为368美元,比2014年平均价每吨744美元降低了50.6%。
对天然气与管道企业来说,近期有喜,远期有忧。今年以来,我国提高了天然气价格,前三季度实现利润253.84亿元,同比增长174.9%。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应提高天然气的比重。天然气供应主要来自三个渠道:陆海自采天然气(含常规、非常规气);进口管道气;进口液化气(LNG)。这三类气源的产能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均处在资源结构矛盾突出,需要通过调整消费结构,开发市场,发挥产业价值链作用的关键阶段。受低油价影响,全球天然气市场低迷,LNG价格大幅下跌,中国是亚太地区最大天然气消费国,本应受益,由于国内价格机制不完善,消费结构不合理,结果出现消费增速与市场价格同步减缓。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速减缓,2015年前9个月累计增速仅为2.5%,天然气市场已开始由供应驱动型向需求推动型转化,对上游供应端已经造成巨大压力。2015年我国消费天然气预计1920亿立方米,供应过剩最少100亿立方米,现有气田建成的产能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如何做好市场规划,合理调整价格,提高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挫,我国石油企业存在的弊病随之暴露出来:市场化水平、经营理念落后、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风云变化的市场,企业抗风险能力差;总资产规模大、投资增量快,结构性产能过剩短期内难以消化;历史包袱沉重,资本增值能力弱;管理粗放,浪费严重,综合成本高,企业经营利润低;创新机制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缺少特色技术,新技术的比较优势不明显,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文化建设滞后,软实力不足,品牌形象与国际一流大石油公司比,还有较大差距。
另外,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也遇到了新困难。我国油气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现已具有较大规模,但企业国际化经营缺少核心竞争力,海外投资项目大部分是在高油价时期并购的,现在油价一路走低,项目执行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项目经济效益变差,投资回收期延长,有的项目因局势动荡、政策变化、技术障碍、融资困难等原因无法继续投入,甚至停止作业,造成经济损失。出现这种情况,说明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情况很复杂,如何优选合作项目,确保投资安全,我们还缺乏经验。
我国油气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存在多方面的差距,最主要的差距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速度跟不上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不仅缺少特色技术,还缺少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比较薄弱;在管理方面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法律意识淡薄,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国际惯例,执法不到位,不善于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懂得怎样与国际能源组织打交道,能源外交能力还比较差;不善于融入当地文化,只有融入国际市场,才能打造名副其实的国际化石油公司。
总体来看,我国油气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给市场的形象是“大而不强”,主要表现是技术不强、产品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三不强”,削弱了我们的竞争力。
抓改革、促创新,加速结构调整
巴黎气候大会日前结束并最终达成协议,未来将减少污染,阻止全球气候朝危险方向变化。其中石油石化、煤炭和传统汽车等行业对气候威胁不小。与此同时,中国在大会上表示,绿色发展已写进国策,并将控规模、调过剩、保发展。在此背景下,展望“十三五”,在低油价形势下,我国石油企业应根据上下游特点,加速转型升级;开放油气市场,激发内生动力,提速增效;淘汰落后产能,生产高端产品,提高投资效率;完善创新机制,大力研发新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油气勘探开发生产企业来说,首先在保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务实推进改革。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将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上来;将经营管理从以油气产量为中心转变到注重现金流量变化上来;从注重扩大生产规模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从资产管理转移到资本管理上来,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按可持续发展原则,重新审视原有的发展战略,按五中全会对“十三五”规划的要求,调整战略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战略性业务,剥离非核心资产,淘汰落后产能。区别国内外不同情况,对储量产量没有增长潜力、投资回报率太低、经营风险不可控的油气勘探开发项目,要果断处置。积极引导增量,盘活存量,夯实资源基础,为市场形势好转之后,扩大投资规模做好准备。
第三,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控。规范投资决策,对既往的投资项目,认真总结,把握资本运作的规律。低油价形势下,资本性支出要精打细算。认真筛选海外投资项目,改进评价方法,健全监管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四,创新商业模式,扩大国际合作。国际油价低位运行,国际油气合作进入新阶段:2015年,国际市场有1800-2000亿美元的油气资产在等待出售,主要集中在南、北美洲地区,以非常规中、小油气项目为主。中石油今年在海外没有并购一个新项目。主要原因是高油价时期买入的项目,正处于消化期,有的项目需要寻找新的投资伙伴;有的项目投资效益不好需要剥离出售;有的项目执行难度大需要申请延期投资,化解低油价带来的投资风险,顾不上评价筛选新项目。面对新形势,中国油气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及时调整海外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树立新的义利观,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创新合作模式,经营好周边国家,就近建立利益共同体,开创国际合作新局面。既要下决心剥离不良资产,又要继续评价筛选合适的新项目,优化海外资产,还要开放国内市场,吸纳外部投资,盘活存量资产,确保海外投资安全。
第五,大力开发新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我国油气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方面,要走好三大步:第一步是集成现有常规技术,在常规油气作业领域赶上国际先近水平,完成追赶式发展;第二步是掌握关键技术,研发特色技术,提高市场竞争的话语权,能够与国际一流石油公司同台竞技;第三步是攻关前沿技术,增加技术储备,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三步不是互相分割的,是同步互相交叉实行的,不同企业、不同专业、不同时期重点有所不同。在低油价形势下,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结合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创新研发机制,把企业建设成为新技术开发的主力军,打通油气行业科技发展的快车道,用技术革命推动能源生产革命和能源消费革命。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找准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攻关,占领下一轮市场竞争的技术制高点。要注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造就一支新型的科技人才队伍。
第六,重视石油金融,发展石油贸易。把资源开发和商品贸易结合起来,谋求合理的价格,建立稳定的市场,开辟多种渠道,确保我国油气供应安全。我国年产原油2亿多吨,天然气1200多万立方米,既有实货优势、又有市场优势,应尽快启动我国石油期货市场。低油价也是加强油气石油贮备库建设的好时机。
对于炼油企业而言,“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是调结构,适应市场格局的变化。
从世界炼油格局来看,中东掀起石油化工项目建设热潮;印度炼油规模扩大,已成世界成品油重要出口基地;拉美、非洲炼化发展速度放缓,而地区油品消费量增长,成品油供应缺口增大。由于美国和中东地区成品油出口增加,亚太地区过剩成品油将被挤压在区域内平衡,对中国成品油出口形成挑战。
炼油企业将面临出口空间限制,因此必须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我国应改以生产燃料油品为主,向以生产燃料油品与化工原料并重转移。提升炼油技术工艺,提高燃料油品质量。炼油技术工艺革新朝着节能、高效,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方向发展。推进炼厂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我国炼油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处在石化产业链末端的石化企业,要积极应对产能过剩的挑战。2014年以石化产品市场的需求增速进一步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利润水平大幅下滑。全国石化行业利润是近年来降幅最大的一年。困扰石化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产能过剩,消费放缓,石化企业消化产能过剩的办法:
第一,主要是拉动市场需求,防止惯性下滑。化解过剩产能,重点要解决需求不足的挑战,必须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拉动需求、创新需求。同时,要把握需求变化,加强对轻工、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下游项目的有效供给,扩大国内市场。
第二,积极扩大出口,鼓励优势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外部市场,对消化过剩产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境外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第三,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狠抓降本增效,增强企业盈利能力。通过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对与石油石化企业关联度很大的化学工业企业来说,要积极推进集约化经营,加快技术进步,加速转型升级第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推动集约化生产,有步骤集中治理、整合小而散的同类型企业。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联手建设技术创新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提高化工产品质量。同时,要加强监管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制度和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污染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