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要闻 » 石油观察 » 正文

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应对低油价提质增效调查

日期:2016-04-20    作者:魏枫

国际石油网

2016
04/20
15:3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低油价 石油公司 石油产量

4月5日,对于东部某二级钻井分公司来说,是个糟糕的日子。

这一天,他们书写了一项悲怆的纪录,从事钻井业务50多年来首次日进尺为零。

这家曾多次参与石油会战、立下赫赫战功的钻井分公司,因为低油价之风迅猛吹扫,业务量锐减。这样的日子要持续多久,员工们心里也没底。

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半年时间跌幅超70%,今年年初曾一度跌破每桶30美元,创12年来新低。

风冷水寒,勘探开发业务如何在行业性困难面前突围?如何在成本难降、工作量下滑、投资受控等重重压力下逆袭?如何在当前难关和长远发展中避免伤筋动骨、以最小代价度过寒冬?

勘探开发业务正经历着一次命运攸关的严峻考验。

人力资源结构性缺员,是制度引导缺位,还是人的观念错位?

油田不用再考虑“不可调和”的掣肘因素,擎起改革利剑,向妨碍现代企业科学发展的“摩擦力”、向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潜规则”砍削。

任何企业都不缺干活的人,缺的是激励人干活的机制。将观念里拖改革后腿的暗物质撵走,将认识里与发展为友的正能量拽住,奋力一搏!

人的问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凸显。

最近这些天,刘连迎火气很大。身为冀东油田一名集输班班长,突然发现因几名员工怀孕、生病,手下无人可用了。

刘连迎拿着值班表“杀”到采油一区党支部书记耿博的办公室,要求领导给自己派人。

“不是我不想解决,作业区现在哪个岗位不缺人?”耿博的回答,让刘连迎很不爽。但她控制住了情绪,没有像此前那次“犯傻”,一激动就把领导的手机号给“拉黑”。

与此相反,大港油田采油二厂油品外运负责人郭力伟,近来却在为35名押运员同事忧心。看到部分人已经开始在南大港家属院小区附近卖早点,他很无奈。低油价下业务萎缩,作为“辅助岗位”,押运员属于“被优化”的部分。

同是油田、同时低油价,一边喊着缺员,一边却要“优化”,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差异?

一名采油厂的人事干部给出了解释,这是个脱胎于历史、困惑于现实、在很多国企都有表现的总体性冗员与结构性缺员的老大难问题。当下低油价,这种结构性错位就进一步凸显出来。

今年2月,吐哈油田鄯善采油厂在与丘东和温米“三厂合一”整合时,机关竞聘,50多个岗位只有十几个人报名。工作人员说,不愿待在机关,都抢着想上一线,“因为奖金向基层倾斜了”。

同在西部的另一家油田却恰恰相反。今年年初,油田财务处机构优化,分流部分人员到一线采油岗。但不少员工不愿意去一线,跑到总经理办公室哭闹,要求留在机关。

一边是抢着离开机关到一线,另一边是“留恋”机关死活不去基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是管理的问题,还是思想的问题,或者文化的问题?制度在设计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给予政策引导?

低油价的传导压力差导致了这种“行为反应”差异。成本、收入、绩效……这些压力忽快忽慢地由上向下碾压,一部分人思想发生变化,另一部分人却视而不见,依旧沉湎在“认识的常态”中。

这不仅仅是油田在制度设计上的缺位——历史的责任需要、国字头的政治需要,更是人的观念上的错位。长期以来,诸多不可言说的原因造成了人们“机关为大、基层为小”的错误认识,认为机关无论是收入还是职位晋升都能获得更好的机会。这导致机关人员配备总体上出现了富余的情况,反而生产一线还结构性缺员。

吐哈油田就是一个典型。会战时期,百万吨产能现场操作人员才百人。随着上产、发展需要,机构越来越全,人员越来越多。近年来,通过调整产量结构、业务结构、队伍结构,用工总量下降到1.5万人,但相比不足300万吨的年产油气当量,用工规模还是偏大。其中,机关、后勤及社会服务人员占44%,油气主营业务人员占31%,生产保障人员占25%,总量富余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越发凸显。

油田管理者一直在积极谋变,寻求以改革合并机构、优化人员,试图消弭这种人员在机关与基层的结构性错位,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或是畏惧强大的体制,或是积攒不起足够的动力,错失了一次次扭转错位的时机,反而让这种扭曲的岗位观念一步步钙化、硬化。

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转变。撼山易,撼观念难。还能破解吗?怎么破解?破解的动力在哪里?

松原,3月的风沙,强劲地吹扫着大地。吉林新民采油厂采油一队技术员李洪营,一会忙着研究油井产量,一会又要琢磨压减成本。2014年还在机关人事科工作的他,在2015年7月的人员优化改革中来到采油七队。半年过去,今年采油队整合并进行承包改革,他再一次选择留在基层。从费劲挤进机关到回到基层,他如是理解:“采油队更适合我,毕竟我是学地质的,基层能够实现我最大的价值。”

离开机关、从上到下——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李洪营转变观念?今年年初以来,新民采油厂从捞油队承包试点改革推广到测试队、采油队。放手管理权,将产量和成本费用捆绑承包给采油队,采油队在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多劳多得,省出的费用是自己的。“基层更尊重能力,更有发展空间。”李洪营说。

用放权承包、完成奖励的方式,调动基层采油单元活力,不仅仅是吉林油田一家,辽河、大港都有类似改革。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不少油田也进行过名为“放权和激励”的改革。

这是回归?还是说曾经的改革举措过了保质期、失效了?或者说是螺旋式转变?

“一项改革举措成功与否,不在于内容是否优劣,最关键的是能否坚持。”一名采油厂的中层干部说,“值得反思的是,这么多年,我们一些好的举措没能坚持下来,甚至在高油价时代还松懈、倒退了。”

重新改革也好,再上举措也罢,一定是又有了新问题、大压力。此次低油价正印证了这一点:成本像被拧了几遍的干毛巾、投资的门槛一再抬高……在重压下,很多油田被逼到悬崖边上,退无可退。不改革不变化,就可能无法生存;不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无法突出重围。

生存还是毁灭?莎士比亚式的发问,让更多的油田有了灵魂深层的苦思。“变则通”的诉求,让油田不用再考虑方方面面“不可调和”的掣肘因素,擎起改革利剑,向妨碍现代企业科学发展的“摩擦力”、向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潜规则”砍削。

一名油田员工说:“低油价一方面让我们退无可退,另一方面也给了我们自我救赎的勇气和力量,倒逼我们下决心改变。”

低油价倒逼改革,不光给油田、采油厂以果决的改革动力,还给员工认识“进化”、观念“净化”的可能。也许以往会对单位积极改变的举措不满、抵制,不愿意改变惯性的工作生活状态,而现在面对“寒气袭人”的倒逼压力,甚至会主动拥抱改革,主动置身变革洪流,用内生动力挤压惰性,恢复原有的活力和战斗力。

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采油十三队C5井组承包人李文成的变化很有代表性。承包前,李文成看别人领毛毡,心里不平衡,也跟着去领。“又不是自己家的,不领白不领。”那时候他一年能领上好多个毛毡。低油价来了,他开始承包,去年愣是一个都没领。“这是钱啊,干吗不省?”

变化,基于认识;认识则取决于政策导向。重新焕发活力、决断力的油田和采油厂,都明晰了政策的侧重方向——缺人的一线、基层、艰苦岗位。

辽河油田兴隆台采油厂在工资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作业工奖金系数从2.0直接涨到3.0,管杆倒运、油管清洗等部分艰苦岗位发双倍奖金,而二线机关则调低至1.4。截至目前已有75名员工从二线转岗到一线。

“管人的核心是管分配,管分配的核心是差异化。”兴隆台采油厂厂长范玉平认为,任何企业都不缺干活的人,缺的是激励人干活的机制。

吐哈则大刀阔斧地在组织结构上优化整合,过去几年共减少处级机构11个、科级机构20个,减少科级职数44个,压减两级机关定员104人,效率不减的情况下,疏导人员往一线走、奔基层去。

油田内部在疾风骤雨的裂变,跨域的变化也在市场的作用下悄然行进。

上产势头强劲的长庆油田,与人员相对富余的吉林油田、华北油田等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劳务派遣等方式合理推进人员大流动,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成为低油价下一抹亮丽的暖色。

“这种跨界的用工形式,对长庆的好处是外来员工都是熟练的,可以无缝对接。”被外派到长庆的吉林油田员工李京洋说,“对派出油田来说,可以解决富余员工的生计,同时还能创收。”

但低油价对长庆的影响目前也开始显现,作业量、成本的压力,让它开始考虑缩减外来劳务量。

“其实,集团公司可以从全局角度发挥大统筹作用、一体化优势,在局部范围内尝试建立人员调配机制,优化油田、区域层面的人力资源合理流动。让集团各油田最大化、最优化地用好内部的人力资源。这不仅仅是应对低油价,更是一项长期有益的事情。”一名负担较重的老采油厂厂长建议说。

变革在发生,应对低油价、度过酷冷寒冬的基础在逐渐厚实,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改革不易,动力再强,需要坚持;政策再好,重在执行。为避免在油价恢复后再次堕入历史循环的怪圈,应加倍珍惜当下的“同患难、共命运”的气氛和气势,抓住改革良机,变压力为动力,变向心力为战斗力,将观念里拖改革后腿的暗物质彻底撵走,将认识里与发展为友的正能量牢牢拽住,理顺岗位匹配的结构性关系,破釜沉舟,奋力一击!

春天并不遥远。只要思想上向更接近温暖的南方奔走,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油田和工程技术,是一盘棋下的“将相和”,还是利益共同体下的二重唱?

就像两个兄弟分家,哥哥分了土地,弟弟分了耕牛。以往年景好的时候,双方皆大欢喜。现在年景不好,哥哥日子不好过,要从外头雇便宜的牛。弟弟以往是靠着给哥哥耕地赚点辛苦钱,现在哥哥不找自己了,心里自然不愿意。

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在双方背后各自发力、相互施压,矛盾在低油价的压迫下暴露出来。

4月10日,西部某油田采油厂厂长与某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有关负责人关于污油泥处理费用的洽谈再次不欢而散。

“今年,油田给厂里下达的成本指标还不到去年一半。而污油泥处理费用从大前年的80元/吨涨到现在的380元/吨,厂里接受不了这个价格。”这个采油厂厂长说。

而另一方,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负责人也满肚子委屈:“人工成本在涨,原材料价格也在涨,公司给我们的任务指标没有因为油田工作量减少而下降。本来收入来源已经减少,再以亏本价格干活,经营指标肯定完不成。”

这样的争吵不是个案。在低油价下,油田和工程技术因为价格而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西部,几家油气田为压成本甚至开出腰斩的工程技术服务价格,逼得钻井公司连喊“没法活了”。

上游产业链上的“俩兄弟”,不是一向互相帮衬、“哥俩好”吗?怎么低油价一来,为了个价格就“反目相向”了?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价格是直接诱因吗?

“低油价下自己都吃不饱,哪还有心思照顾你?”一名油田的中层干部用一句电影台词幽了一默,“地主家也没余粮。”

能自己干的绝不找别人干,非得别人干的,也找价低者干——成了很多油田的理性选择。

冀东油田等想方设法把井下作业等业务从工程技术服务企业手中收回来,让业务相近的内部队伍干。而西部一些油气田将井位交给要价更低的民营队伍。

这种做法让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很受伤”。但油气田有自己的理解: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对低油价的反应似乎比油气田企业慢半拍,“为什么民营钻井队价格能降那么多,我们却还按照油价高时的价格结算?这符合市场规律吗?”

也有员工把当下的“将相和”归咎于“历史包袱”。

“工程技术服务企业进行专业化重组整合后,身上包袱一直很重。现在,油气田让我们跟民营钻井队同一起跑线上赛跑,我们像身上背着一只羊去跟人家竞争,条件根本不对等。”一名钻探公司负责人表示。

就像两个兄弟分家,哥哥分了土地,弟弟分了耕牛。以往年景好的时候,双方皆大欢喜。现在年景不好,哥哥日子不好过,要从外头雇便宜的牛。弟弟以往是靠着给哥哥耕地赚点辛苦钱,现在哥哥不找自己了,心里自然不愿意。

基于各自市场的思考中,也不乏理性的声音。“低油价的倒逼下,长期潜藏在我们身上的问题都一一暴露。”一名油田管理者说,表面看油田与工程技术企业是价格之争,实质则是体制与市场的冲突。

没重组整合的时候,油气田和工程技术是真正的一家人,一个兜挣钱。而现在,兄弟俩分家了,虽然钱最后都交给“家长”,但干活的时候各干各的,各有各的考核体系和任务指标。为了完成自己小家的任务,就很难照顾到兄弟家、甚至大家了。

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在双方背后各自发力,相互施压,矛盾在低油价的压迫下暴露出来。

怎么办?两股力量还能协调、合成一股力量吗?俩兄弟还能携手合作、共同抵御低油价寒冬吗?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矛盾固然存在,但只有正视矛盾,求同存异,才能探索出合作共赢的新路子,实现“一盘棋”战略下真正的“将相和”。

一些油田正在修正对市场的认知,反思盲目低价战略,从质量、效率、技术力量、安全环保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市场价格法则。

一些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也强化市场意识,研究市场规律,拥抱市场大潮。“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渤海钻探市场处处长孙景德发出这样的呐喊,“加快实力弱、提升空间有限的队伍淘汰速度,让我们在摔打中变得更成熟、更强大、更无敌!”

新疆油田握紧了西部钻探的手。“低油价下,如果油田大幅压减产能和产量,现阶段效益确实会提高,但是工程技术的工作量就会大幅减少。因此,油田制定调产方案时,一直在努力摸索最佳平衡点,既要油田有效益,又让兄弟单位也有饭吃。”新疆油田公司油藏评价处处长张明玉表示。

面对大幅下降的价格,西部钻探克拉玛依钻井公司的选择是只要能消化固定成本就干。有工作量总比队伍、钻机都闲置好些。效益可以通过钻井提速、杜绝事故及管理提升等方式补一些。

市场的共识、合作的意愿、石油血脉的精神呼唤,让双方又感应到了曾有的兄弟默契,回到了压成本保效益、抱团取暖抵御寒冬的渡船。

塔里木油田在寒风中敞开了温热的胸怀,积极与各钻探公司探索推行区块总承包新模式,既给钻探公司严控钻完井投资、提质提速增效益的压力,又给其靠表现靠实力获得持续工作量的动力。

在哈得逊区块,塔里木油田以“3+X”方式对新井进行区块总承包,由中标的川庆钻探承钻,先开钻的3口井经过验收考核通过后,油田再与钻探公司进行另外X口开发井的钻井工程总承包。这个“X”的数值小于或等于3。

“这3口井打好了,才能有后续‘X’的工作量,所以我们选了最好的队伍,用最好的装备、最先进的技术,按照打重点井、难点井的标准对待这几口‘普通’开发井,确保钻井质量和安全。”川庆钻探哈得项目组现场组组长杨明建说。

而渤海钻探面对大港油田大量减少深井、复杂井的现实,主动解除人机绑定,将没有施展空间的70型钻机保养封存,将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操作70型钻机的人员替代水平稍弱的50型钻井人员。而50型钻井人员去培训增值。如此一来,既能保证打井质量,又能有效减少复杂事故率。

“学会放弃自己的局部利益,保大效益。”这是渤海钻探市场严冬下的自我变革,也是实现与油田互利共赢的全新选择。

在市场的平台下,退让出现了,更多的共赢才有可能。学会市场规则,认清市场规律,尊重市场力量,中石油的乙方才能更强大,甲方才会更受益!

技术创新,是严控投资下爬坡过坎的成本包袱,还是长远发展的投资杠杆?

适用性技术在低油价下发挥“小快灵”作用,以低成本见效;动辄上亿元投资的高端技术是不是就该暂时隐退,回家歇业?

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还要避免“用力过猛”。是要打造一批高端、先进的“金刚钻”,还是经济适用的“小钻头”?

低油价的寒风,已经吹进了科研院所的围墙。“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了。”冀东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一名技术员摸着仪器设备说。本该更新换代的部分科研设备,为了控制投资,只能继续“超期服役”。

“能用的设备尽量不要换新的,省下来的钱让探井多打几米进尺。说不定就差这几米进尺,可能会影响油田未来发展和长远效益。”冀东油田科技处处长郝建名说。

同样一笔经费,为何花在设备更新上是成本,花在有助于油藏评价的探井上就是效益?企业在短期科研成本与长期发展效益之间如何平衡?

“科研项目是有研发周期的,在未取得最终成果之前,所有投入都表现为成本。”新疆油田重油公司地质所所长郑爱萍说,一旦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就是企业最大的效益。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重视科技创新,要坐得住“冷板凳”。

低油价下,如何在当前的适用性技术与长远的前瞻性技术之间,合理分配人财物,成为制约科技开展的首要难题。

“优先破解当前影响油田生产的瓶颈技术。”这是玉门油田给出的答案。围绕资源接替保障、油田稳产上产、工程技术支撑三大工程,玉门油田优先开展一批在低油价环境下适用性强的科研项目,形成了42项专有技术,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要整合资源、凝聚力量,还要避免“用力过猛”。是要打造一批高端、先进的“金刚钻”,还是经济适用的“小钻头”?

技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与不适用。长庆油田在陇东地区西233区和庄183区,完成致密油水平井试验井20口,口口都是高产井。“水平井+体积压裂+吞吐注采”的技术创新成为长庆油田经济有效开发致密油的成功秘籍。

作为世界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研发基地,大庆油田为把地下的“顽固分子”赶出来,经过多年研究,找到了新的驱油利剑——三元复合驱技术。运用这项技术,有望在水驱基础上为大庆油田新增可采储量2亿吨以上。

适用性技术在低油价下发挥“小快灵”作用,以低成本见效;动辄上亿元投资的高端技术是不是就该暂时隐退,回家歇业?答案是否定的。

受油田控压投资影响,工程技术服务业务量大幅缩减,部分钻井工人被迫在家休假。“这日子太苦了,在家待着心里发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工作量。”已经在家休假2个月的钻井队司钻小刘说。

一边是大批钻井队赋闲在家,另一边是川庆钻探40902Y钻井队钻机持续轰鸣。2015年,川庆钻探凭借精细控压钻井系统、三维水平井钻井、超深井射孔配套技术等技术利器,不断扩大高附加值业务规模,完成4000米以上深井、水平井数量分别是2010年的3倍和6倍。

随着国内油气资源禀赋持续变差,勘探开发难度不断加大,技术不仅是解决眼前生产实际问题的抓手,更是油田实现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何实现短期与长期的有效平衡?“眼前急需的、立刻见效的科研项目一定要做。关键是为以后做技术储备的项目还要不要做?是持续推进还是暂缓研究?这才是最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大港滩海开发公司作业二区经理张玉祥说。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也是最先受到冲击的业务之一。

谋划长远,走向蓝海。为提前积累滩海油气开发经验和进行技术储备,大港油田正持续深化埕海一区、二区油藏描述,开展微构造等主控因素研究,注重发展优快钻完井技术与海工建造技术,拓展大斜度井分注技术应用,着力提升滩海开发效益。

在渤海钻探公司科技处处长葛贵付看来,低油价时期也是企业科研实力“弯道超车”的良机。“目前,国际先进工程技术引进成本较低,一批优秀的高端科研人才也从国际大石油公司流向人才市场。”葛贵付说,“抓住这一时机,储备一批先进技术、培养一批优秀人才,可以帮助公司快速提升科研实力。”2016年,渤海钻探公司科研投入不降反增,是低油价之前的一倍以上。

油市大潮有涨有落,科技创新却非一日之功。大部分油田在科技投入上已形成共识:技术实力关系企业长远发展,不可半途而废。

与成熟技术的适用性研究相比,新技术研发的风险与难度要大得多。特别是在低油价环境下,需要企业对科研失败具有一定的容忍度。有部分基层科研人员反映:低油价环境下,科研失败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被进一步放大,科研工作者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科研工作进展。

“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是塔里木创新文化的核心。正是在这一创新氛围中,塔里木油田已经形成10项前陆区超高压气藏勘探配套技术等一批特色优势技术,95%科研成果成功转化生产力,并取得良好效益。技术,正成为塔里木油田提质增效的“热引擎”。

冷冬还在继续。产业链的上游,需携手同心,共同跳进市场的冰窟窿,战天斗地!既需要破釜沉舟的决绝勇气,高擎创新利刃,向低油价开战,向观念里消极因素开战,打好攻坚战,又需要卧薪尝胆的坚实能量,过好苦日子、紧日子,向一切旧观念、坏习惯、错行为宣战,打好持久战!

春天不远,因为春天就发生在呵手御寒、蓄力谋变的每一个细节里。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