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企业 » 中海油要闻 » 正文

南海深水是创新的大舞台

日期:2016-10-25    来源:中国海洋石油报

国际石油网

2016
10/25
17:0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中海油 石油创新 石油科技

南海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是中国海油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带领的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团队肩负着国家走向深水、加快开发南海的重要责任。曾恒一是我国的深水工程专家,近日,记者围绕科技创新这条主线,专访了曾恒一院士。

记者:开发深水油气资源成本较高,时下的低油价“寒冬”是否会阻碍我们走向深水的步伐,动摇我们挺进深水的决心?

曾恒一:油价走向如气温变化一样,起起伏伏是正常现象,当前的低油价不会阻碍我们走向深水的步伐,更不会动摇我们挺进深水的决心。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油气基本上都是供大于求,但为什么时高时低,主要因为政治原因。从现在看,即便开发深水油气的成本很高、风险很大,但这个路中国海油必须要走。

记者:怎样才能降低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成本?

曾恒一:降低成本一定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瞄准具体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每个环节。成本高在哪里?装备上,技术上,还是作业流程上?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技术分析和技术评价能力。

我们要把深水技术吃透,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降低成本最重要的两个方向:第一首先抓好深水油气田开发的ODP报告编制,这是创新思路的源头、降本增效的基础。第二是大力推进重要装备的国产化。

记者:从技术角度讲,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迈向深水的准备?

曾恒一:在深水技术这条路上,我们已经走了10多年。可以说,开发南海深水油气田,我们现在的技术是可以的。问题在哪里?一是缺乏经验。虽然荔湾3-1等深水气田已经开发起来,但我们仍然缺乏深水经验;二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太低。重大深水装备的主要设备、控制系统以及水下生产系统都被国外公司垄断,国产化道路任重而道远;三是深水油气田的全生命运行周期中有些问题我们还没有遇见;四是欠缺创新思路,不管是装备还是技术,我们现在基本都是在跟随、模仿国外。

记者:您所领衔的深水团队,在组织运作上有哪些创新?

曾恒一:国家要求我们深水团队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跟踪全球深水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把最先进的思路和技术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立地”就是深水团队一定要扎根中国深水油气田开发,在开发实践中实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我们和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深圳分公司的技术团队建立了合作关系。深水团队在开展国家重大专项研究时,也请两家公司的科研人员参与进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国内最先进的深水技术。同时,这两家公司在深水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一旦遇到技术难题,深水团队的专家随叫随到,帮助他们研究解决问题。深水团队现在一共有52人,其中博士28人,但他们在生产一线的锻炼机会还是较少,这个团队一定要实实在在地扎根于海上一线。

记者:推进南海深水开发,我们在工程技术上做了哪些创新探索?

曾恒一:我们提出四大深水工程:一是大型核动力远程补给基地,作为油气田开发生产中材料供给、作业资源调配、人员倒班、医疗救生、应急救援和科考基地使用。它还可以为南海的岛礁供电供淡水,保障南海岛礁的建设;二是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船。第一步先试采,然后再根据试采的经验逐步走向商业化开采;三是大型温差能发电平台。三沙市现用柴油发电,所需柴油和淡水还要从海南岛运送。利用海洋温差发电,三沙市将用上绿色能源。温差能发电平台还可以作为旅游景点,供游人参观;四是深海空间站。我们计划把开发深水油气资源的所有设施都放到3000米水深的海底,包括发电装置、动力装置、居住设施等,油气资源经过水下生产系统处理后再用管线送到岸上。这是全水下的开发模式,不受海面狂风巨浪的影响。(记者 张高峰)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