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6年大连关区原油进口的主要特点
(一)12月进口量创历史新高,进口均价逐月回升。2016年12月当月大连关区进口原油518.5万吨,同比增加14.5%,环比增加67.3%,创历史新高。自2月以来大连关区原油进口价格持续缓慢回升,2月进口均价每吨仅为1505.9元;12月当月均价为每吨2307.4元,同比上涨20.8%,环比上涨0.6%(下图)。
(二)加工贸易进口实现快速增加。2016年大连关区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原油1946.8万吨,增加4.3%,占同期大连关区原油进口总量的42.9%。同期,以海关特殊监管方式进口1380.4万吨,增加2.3%,占30.4%;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1206.2万吨,增加42.9%,占26.6%。
(三)国有企业进口超6成,民营企业增加显著。2016年大连关区国有企业进口原油3068万吨,增加2.2%,占同期大连关区原油进口总量的67.7%。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口825.2万吨,减少11.4%,占18.2%;民营企业进口640.2万吨,增加4.1倍,占14.1%。
(四)自俄罗斯进口居首,进口来源地呈现多元化。2016年大连关区自俄罗斯进口原油676.9万吨,增加14.7%,占同期大连关区原油进口总量的14.9%;自巴西进口565.9万吨,增加3.2%,占12.5%;自委内瑞拉进口419.6万吨,增加35.7%,占9.3%;自阿联酋进口404.3万吨,减少8.2%,占8.9%;自阿曼进口373.4万吨,减少24.4%,占8.2%;自沙特进口351.2万吨,增加18%,占7.7%;自安哥拉进口334.6万吨,增加31.5%,占7.4%。
二、近期大连原油进口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国际油价持续处于历史低位,利好原油进口。近年来,国际油价持续下滑。2014年年初原油期货价格尚在每桶100美元以上高位,2016年年初BRENT原油期货与WTI原油期货双双创下历史新低,分别下探至27.1美元/桶与26.06美元/桶[1]。由于需求量增加、供给端新低,供需情况使得从3月中起,油价持续在40美元/桶-50美元/桶之间平稳波动[2]。年末受OPEC与非OPEC减产协议达成利好,油价冲破50美元/桶,但距2014高位仍下跌一半。油价长期低迷,利好大连关区原油进口。
三、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及建议
(一)产油国减产协议生效,短期提振油价,长期或难提升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产油国减产协议1月1日正式生效,协议有效期6个月,减产量为每日180万桶。1月3日早盘,芝加哥商品交易所WTI原油价格开盘即触及54.13美元/桶高位。然而表现良好的原油市场并未消除市场关于承诺减产的各方能否如约落实减产协议的忧虑。无论是OPEC还是非OPEC国家,主观上都没有将油价推至100美元/桶左右历史高位的欲望和需求。且减产协议只规定了生产总量,却没有规定出口总量,出口总量才是决定国际原油价格的关键。此次执行减产协议的真正目的或许只是出于产油国去库存的考量。同时,减产协议本身就限定了6个月的有效期,属于人为干预国际原油供需平衡,一旦人为力量消失,原油供给又会回到之前供大于需的局面,国际油价也就不再具有继续上涨的动力[3]。
(二)伊朗原油或成为市场最大变数。2016年1月16日,国际社会解除对伊朗相关经济制裁,伊朗重回全球石油市场。作为世界第四大原油储量拥有国,伊朗快马加鞭提高原油出口量。国际能源署(IEA)称,伊朗是2016年石油供应增长最为快速的国家,在后制裁时代,伊朗的石油产量提升了85万桶/日,当前伊朗的石油产量达到372万桶/日,出口量超过240万桶/日,创下至少过去7年中的最高水平[4]。由于在 “减产协议”中豁免,伊朗趁OPEC减产之机出售了超过1300万桶在海上储存已久的原油。数据显示,伊朗在海上储存的原油从10月初的2960万桶下降至1640万桶,进一步夺回被西方制裁前的市场份额[5]。伊朗的强势出口或将部分抵消OPEC减产效果,值得关注。
为此建议:一是密切关注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加强对原油进口的宏观调控,合理把握进口节奏;二是继续大力开拓海外原油供给渠道,扩大“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合作,加快推进能源安全战略;三是进一步完善国内成品油市场秩序,加强原油加工下游工厂和市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