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于
石油化工总厂的千余名职工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的6月,随着火炬的熄灭,曾经辉煌一时的石油化工总厂装置正式停工。石油化工总厂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顺利完成了由炼油主业向技术服务的转型。千余名职工在痛定思痛之后,纷纷背起行囊,加入到外闯市场的大军中,成为总厂第一批领跑的先行军,而这先行军里,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远在异国他乡的石油化工总厂伊朗项目部主任张卫东。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015年,张卫东怀着壮士断腕的豪情带着39名怀揣希望的兄弟踏上了征程。临行前,厂领导语重心长地说:“伊朗项目的成败对总厂将要面临的转型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原炼厂品牌的大旗必须插在伊朗的土地上!”
伊朗北阿扎德干油田地面工程一期项目是
中原油田在伊朗投资最大的油田项目,投资25亿美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就要拿出非凡的实力!在加热炉试运过程中,张卫东白天带领操作工卢富强积极配合厂家调试,晚上反复讨论、磋商。他率先掌握了加热炉的操作和问题处理,为试运提供了技术支持,被甲方誉为“加热炉专家”,有些技术问题,连厂家都要请教他。
在开工过程中,他的团队解决了项目设计和设备缺陷48处。针对113个取样器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他们大胆尝试、潜心钻研,经过20多次的调试,张卫东提出了简单易行的技术改造方案,使原本需要返厂改造的113个取样器在现场经过改造投入使用,这不但为项目开工节约了时间,还为甲方节约了大量资金。
“2016年10月20日CPF首批生产的30万吨原油运回国内,标志着项目投资回收正式开始。”
“11月8日,项目通过伊方生产性能测试,达到交接条件。”
消息漂洋过海,一组组数字振奋人心。签署交接协议书的那一天,一群伊朗人竖起大拇指说:“这是一只很牛的专业化的队伍!”张卫东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中原试运队的品牌,亲手将中原炼厂品牌的大旗牢牢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忠诚满怀,永不言弃,奋勇拼搏,驰骋未来。”在张卫东简易的办公室墙面上,贴着他最喜欢的格言。
北阿现场从5月份到11月份最高气温达到57摄氏度,蚊虫肆虐,干旱无雨。项目部住的是四人一间的简易铁皮房,条件十分艰苦,有的职工出现了过敏现象,不少职工短时间内不能适应伊朗的工作环境。面对艰苦的条件和职工的畏难情绪,张卫东没有退缩,他用行动感染着每一个人。他白天深入现场查流程、对图纸,配合施工的同时查找施工尾项和设计缺陷,晚上加班编写开工方案、改进措施,为开工做准备,每天工作长达十五六个小时。
在气密、氮气置换和开工阶段,张卫东与职工一起跑现场、改流程,几乎是全天候穿梭在施工现场。从试运到开工,整整7个月,他没有休息过一天,从2015年2月踏上征程,到2016年4月整个北阿项目全面投产,整整15个月,他没有回过国。“花开半夏,人在天涯。”两个春节、除夕夜都忙于现场工作的他,没有与守在电话旁的妻女通话,妻子在笔记本上默默地写下了一句话:“保重!盼你归来……”
“大海航行靠舵手。”每一支优秀的战队,必然有一名出色的舵手引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张卫东忧心忡忡,不能只满足现状,安守这方寸之地。伊朗项目是中国石化在伊朗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能来伊朗维保的人员都是有梦想的年轻人。“何不把它当成一个培训基地,向总厂的各个项目输送人才呢!”张卫东想到了,也做到了。他首先制订了多项培训考核制度,详细地规定了学习时间和必须掌握的内容,每时每刻、每篇每章,甚至到每段每句,他都逼着大家学。
近两年,张卫东根据伊朗项目的实际,成立了多个研发小组,攻克技术瓶颈问题10余项,摸索、梳理了一整套CPF项目开工试运过程资料。先期参加伊朗援建的39名职工,通过磨炼也都身怀绝技,成为石油化工总厂不可多得的技术能手。
“总厂转型发展才刚刚起步,作为与总厂共经风雨多年的炼厂人,我有责任、有义务为总厂分担压力……”对张卫东而言,奋斗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