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泉子,因油而得名。油在何处?泉在哪里?
1955年12月12日,柴达木盆地第一口探井——泉1井喜获工业油流,油泉子构造横空出世。
2018年,青海
油田在英雄岭周垣近几年已经获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环英雄岭构造带部署了油泉子三维山地地震
勘探项目,旨在进一步探索英雄岭北带,扩大油气勘探成果。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油泉子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的难度不逊色李白笔下的蜀道。
施工难,沟壑纵横,山道十八弯,海拔3200米,山体最大落差逾越400米,几百公斤重的设备需要人拉肩扛才能到达预定位置。行道难,4公里“天路”用业内目前最快的沙漠奔驰车需要6个小时行程;步行需要翻越数十座垂体几乎达90度的崖体、近百道冲沟,一双工鞋最多能穿一周时间。安全管控难,这是柴达木盆地迄今最艰难的山地地震勘探项目之一,1200名“士兵”参战,200台套装备入列,工区环境艰苦,烈日蒸烤、山洪威胁、沙尘侵袭,安全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油泉子项目部署满覆盖面积184.7088平方公里,设计炮数5.8508万炮,工区分为山地、沙漠、砾石三种地形,复杂山地占47%,难度最大的山地嶙峋陡峭。东西向贯穿整个工区的大型冲沟有2条,5公里以上东西向冲沟有6条,南北向贯穿整个工区的大型冲沟有1条,5公里以上南北向大型冲沟有2条,最大落差可达400米。面对前所未有施工难题,青海物探抽调了14台EV-56高精度可控震源、17台低频可控震源、7.2万道的G3i地面电子设备,确保油泉子三维地震项目获得成功。
“山地勘探,探路、推路、修路是最难、最艰苦的工作。从3月初开始2139队先后投入7台推土机、7台挖掘机,分布在油泉子的大山里,遇山挖山,逢沟填沟,硬是在‘孤岛林立’、错综复杂的山地禁区开出了800公里的便道,为机械化钻机进山及后续作业排除了‘拦路虎’。”2139队指导员伊凤鸣说。
山地钻是油泉子三维的重头戏。由于地形复杂,绝大部分地区可控震源便失去了优势,只能采用山地钻机打井的方式进行激发。
“工区山地钻有8000炮工作量,配备了24套山地钻,每套设备重达400公斤。”2139队副队长李华善说,“由于车辆无法进入工地,所有钻机全部依靠人拉肩扛到达指定炮点。”
由于施工方法强化,采集接收因素采用3串检波器Y字形组合接收,超负荷的工作量压在了放线班工人的身上。组长周庆辉每天要背着40公斤的大小线翻山越岭往返20多公里。他告诉记者,累一点、苦一点都不怕,就是脚掌磨出来的水泡让人苦不堪言。
油泉子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构造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形变严重,反射杂乱,资料信噪比很低,导致获取理想地震资料的难度很大。
为此,在油泉子三维项目中应用了“两宽一高”、震检组合压噪、井震联合高效采集等技术,逐步逐级解决了地质难题。
在此基础上,油泉子三维项目集合英东浅层、英西深层勘探优势,精确落实构造形态及断裂展布;采用2台可控震源激发、3串检波器接收,覆盖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72万次,增强了反射波能量,压制了环境干扰,有效提高了资料信噪比,增强了复杂构造识别能力。接收排列比以前更长,接收线数比以前更多,覆盖次数比以前更高,可控震源覆盖次数达到1680次,井炮达到560次。
采用G3i实时监控软件+克朗2实时监控软件,实时监控地震资料品质,确保采集资料达到油田标准。在钻井工序利用视频记录仪对钻井实行室内100%可视化监控,全程无死角监控钻井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