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市场 » 国际石油市场 » 正文

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如何影响油价?

日期:2019-01-09    来源:与期相会 百家号

国际石油网

2019
01/09
09:07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非欧佩克 欧佩克 油价 石油供应

    目前,非欧佩克(Non-OPEC)国家的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60%左右。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北美、苏联和北海地区。与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资源主要掌握在国家石油公司(NOC)手中,可以协调产量、统一步调不同的是,在非欧佩克国家,石油生产活动大都由国际石油公司(IOC)负责,这些公司可以独立决定其石油产量。IOC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股东价值并根据经济因素做出投资决策;而NOC还承担有其他责任,例如提供本国就业机会、进行基础建设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等。因此,在一般情况下,非欧佩克国家的投资情况和供应能力决定了其对市场变化能做出更加快捷的反应。
 
    非欧佩克国家的生产商通常被看作是价格的接受者,即他们趋向于根据市场价格来调整产量而不是通过调控产量来影响价格。因此,非欧佩克国家的原油产量通常趋于饱和,剩余产能相对较少。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如果非欧佩克国家供应量减少,则全球原油供应总量也将减少,用以衡量OPEC产出配额体系之外的供应与全球需求之间差距的指标(Call on OPEC值)亦将增大,原油价格将面临上涨的压力。2005~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保持强劲势头,而原油产量增长缓慢甚至在某些季度中还出现下滑,市场供不应求对原油价格形成较大支撑。2009~2010年,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开始上升,但欧佩克国家产量由于“阿拉伯之春”出现下降,导致油价高位震荡。低成本常规石油资源多集中在欧佩克成员国,非欧佩克国家原油生产集中在勘探成本和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地区和尚待开发领域,例如深水、油砂等。与欧佩克成员国原油生产相比,非欧佩克国家原油生产处于成本劣势,但在新生产技术开发利用领域通常处于领先地位。虽然新技术开发有时会导致供应成本增高,但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会降低,最终间接促使价格降低,北美页岩油井在2014年初需要投资800万美金,但到了2015年年中,只需要500万美金就可以打一口新井。
 
    原油价格不仅受非欧佩克国家实际产量的影响,还受其未来原油供应期望值变化的影响。2005~2008年,非欧佩克国家最终产量报告显示其产量低于预期,使全球对欧佩克国家原油产量依赖度史无前例地提高,进一步降低了欧佩克成员国的剩余产能。对非欧佩克国家产量预测值下调,无疑会是原油价格上涨的动力。
 
    欧佩克国家石油供应如何影响油价?
 
    全球40%的原油产量来自欧佩克成员国,同时,欧佩克的石油出口量占国际石油贸易总量的60%。欧佩克一直致力于通过设置产量目标体系来积极管理其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历史上,每当欧佩克产量目标削减时,原油价格就会上涨,欧佩克剩余产能是评估全球原油市场应对潜在原油供应减少(危机)的重要指标。当欧佩克剩余产能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推高原油价格风险溢价。2003~2008年,经济增长对原油需求快速增加,而原油供给增长缓慢,导致欧佩克剩余产能紧缩,总剩余产能低于或接近200万桶/日(或低于全球供应总量的3%),低剩余产能限制了其对原油需求和价格上涨的反应能力。此外,原油市场还受欧佩克成员国国内及各成员国间地缘政治事件的影响,那些对原油供应造成实际损失或潜在损失的事件都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强烈影响。
 
    尽管欧佩克试图对原油产量加以管理以维持既定价格水平,但其成员国并未一直遵守欧佩克所制定的产量目标。欧佩克成员国不愿维持产量目标可能会影响到原油价格。此外,近年非欧佩克国家天然气产量不断上升,促使天然气液(NGL)产量显著增长,而且欧佩克的天然气液产量因不受产量配额限制也在快速增加,推动全球液体燃料供应总量上升,这有助于减缓原油价格上涨趋势。
 
    原油价格的走向不仅取决于现有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还取决于对未来需求量和供应量的预测情况。欧佩克根据现行供应情况和对未来供应的预期来调整其成员国的产量目标。但是,对未来供应情况的评估存在着很大困难,尤其是在当市场情况多变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时难度更大,且存在很强的滞后性,这也会对原油价格产生影响。
 
    延伸阅读

    欧佩克与三次石油危机

    1.1973~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随之卷入了战火,为打击以色列和支持其他西方国家,阿拉伯国家开始将石油作为
 
    武器:1973年10月16日,欧佩克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国家实行石油禁运。提价前,每桶石油只售3.01美元,仅两个月之后,每桶石油就需要花费11.651美元。石油猛然提价3倍,给依赖中东石油的发达国家突然增加了巨额国际收支赤字。
 
    石油危机的爆发,极大地冲击了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从而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缓。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 100亿美元。
 
    在能源涨价以及通货膨胀的双重冲击下,道琼斯指数从1973年1月的最高点1016点,到年底下跌了25%,一年后跌到了577.60点,纽约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标准普尔指数也从1972年的117.44点跌至1974年的69.72点。1974年日本的消费物价上涨了24.3%,日经225指数也从1972年的5236点下跌到3764点,下跌了28%。
 
    基金随着股市的大跌也大幅缩水,利息已经远远高于债券和股票的收益,银行的大额定期存款开始在美国人中流行。196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一个席位可以卖到近50万美元,而在1974年底,同样的席位只值6.5万美元。1969年1月,共有10.52万人在华尔街工作,到1974年只剩下7.5万人。直到两年后,美国股市迎来了1975~1976年的重新振作,道琼斯指数上涨了60%。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新的石油危机,1974年2月11~12日,在美国倡议下,13个国家聚集于华盛顿,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后来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2.1979~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即“伊斯兰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应突然减少了500万桶/日,造成石油供应短缺,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猛升至每桶34美元,引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袭伊朗,爆发了“两伊”战争。“两伊”战争的爆发使两国的石油出口量锐减,一度还曾完全中断,全球石油产量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一度暴涨到每桶42美元。因为1979年以来持续一年多的原油抢购使西方国家有了较为充足的原油储备,加上沙特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国的石油产量,所以1981年油价终于稳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范围内。
 
    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此期间,美国国内汽油价格从1978年的0.65美元/加仑上涨到1981年的1.35美元/加仑。这次石油危机再次导致了美国国内经济的衰退,GDP增长率从1978年的5.6%下降到了1980年的3.2%,1981年甚至降到了-0.2%。
 
    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中吸取了教训的日本,此前已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节能产业设备的投资,提升核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由于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额中的比例下降了17.9%,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危害远远小于第一次,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反倒增长了33.5%,帮助日本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奇迹。1985年,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3.1990年,第三次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新兴产油国的出现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国际石油市场出现混乱,对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猛烈冲击,第三次石油危机爆发。
 
    对美国来说,海湾石油就是其“国家利益”。因此,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也被专家形容为一场石油战争,它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的第三次危机。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遭受灾难。
 
    伊拉克在1990年8月初攻占科威特之后,受到强烈的国际经济制裁,使得其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桶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使其在1991年跌破2%。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仅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每桶40美元。不过,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应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每桶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国家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与前两次危机相比,这一次的高油价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小得多。
 
    总体来说,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如何影响油价?
 
    近年来,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大幅上涨。2000~2010年,OECD成员国的石油消费量呈下降趋势,而非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上涨了40%以上,其中上涨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沙特阿拉伯。非OECD国家的GDP增长率和其石油消费量之间存在着显著关联性,经济增长导致的石油需求刚性增长超过了高油价带给消费者的压力。
 
    石油消费量上涨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当前和预期水平对全球石油需求和油价的影响最大。商业和交通运输活动的石油消费量较大,并与经济状况直接相关。同时,许多非OECD国家面临着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这也导致石油消费量的强劲增长。原油价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有关。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大,相对于服务业来说,属于能源密集型产业。尽管目前非OECD国家在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仅占总消费量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一比例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非OECD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与收入的上涨成正相关关系,且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EIA预测,在未来25年内,石油消费量净增长都将来自非OECD国家。
 
    石油消费不仅与经济活动有关,而且受能源政策的影响很大。例如,许多发展中国家对终端用户价格施行管控或发放补贴,以防止消费者对市场价格变化做出过激反应。这使终端需求对价格变化不敏感,进一步使经济增长成为推动非OECD国家需求和全球原油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未来经济状况的展望也会对原油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如何影响油价?
 
    2010年,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量高于非OECD国家,占当年全球石油消费总量的53%,但增长率较低。2000~2010年的10年间,OECD成员国石油消费量实际呈下降趋势,而非OECD国家同期增长了40%。2006~2009年,与非OECD国家相比,OECD成员国的石油消费量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而下跌,并在经济低迷时大幅下跌。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且运输体系较成熟,油价对OECD成员国石油消费量的影响比非OECD成员国更大。
 
    与非OECD国家相比,OECD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较高,交通运输行业用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例较大。经济状况与政策通常会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总量。许多OECD成员国设置了较高的燃油税,出台了提高新型汽车燃料经济性的政策,推广生物燃料的使用,在经济强劲增长时期,这些措施都减缓了石油消费量的增长。
 
    此外,在OECD国家,服务行业所占比重大于制造业,因此,这些国家经济的强劲增长并未对石油消费量产生如非OECD国家那样大的影响。OECD成员国对终端用户价格的补助较少,市场上原油价格的变化通常会快速传递给消费者,因为人们调整交通方式和线路、转让现有车辆以及发展更加节能型产业来应对价格变化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未来原油价格预期变化还会影响消费者对交通方式和车辆购置的选择。
 
u=3603338271,3758686512&fm=173&app=49&f=JPEG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