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行业资讯 » 国际石油资讯 » 正文

油价暴跌成苏联解体推手

日期:2020-04-23    来源:环球网

国际石油网

2020
04/23
10:3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资讯

关键词: 产油国 石油产量 石油开采量

相比哀鸿遍野的西方国家,在前两次石油危机中获利最大的除了阿拉伯世界,就要数苏联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西伯利亚一系列大型油田陆续投入开发,苏联石油工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在两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并拒绝配合阿拉伯世界“限产保价”,反而与后者争夺西欧市场。据统计,1975年苏联石油日产量达到880万桶,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头号产油国。在油价暴涨的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石油产量更是维持在年产6亿吨(日产量1200万桶)的巅峰状态。当时对西西伯利亚油气工业每投入1卢布,经过3-4年就可以收回30-40卢布的利润。许多人乐观地认为,油价上涨到一定高度后会成为稳定的“摇钱树”。

出口石油的暴利让苏联获得巨额硬通货,不但可以凭此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外国先进设备和消费品,还成为苏联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财政基础。尤其是当时苏联已经严重依赖通过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石油成为解决苏联粮食问题的灵丹妙药。据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不止一次向西西伯利亚主要石油开采企业的领导穆拉夫连科提出请求,内容是:“面包出现问题,请增加300万吨计划外石油”(用于出口创汇)。

苏联在经济上暴露的短板迅速让老对手抓住机会。1985年8月,美国政府授意沙特增加产量,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已显萧条的世界市场注入石油,打压油价,抑制西方的通货膨胀。沙特石油出口迅速从每天不足200万桶猛增到约900万桶。受此影响,1985年11月,国际原油价格从每桶逾30美元直线下降,到1986年4月1日已跌至每桶10美元,下跌幅度竟达70%。

正所谓祸不单行,此时苏联正面临石油开采量下降和成本上涨问题。美国乘机对西伯利亚所需的石油开采设备实行禁运,让苏联希望提高石油产量,靠提高出口量来弥补油价下跌造成外汇收入下降的企图也化为泡影。在油价暴跌、石油产量锐减的双重打击下,苏联外汇收入已无力满足进口粮食以稳定国内供给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国内出现严重物资短缺,这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推手。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文章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
×

购买阅读券

×

20张阅读券

2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

  • ¥40.0
  • 60张阅读券

    6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49.9

  • ¥120.0
  • 150张阅读券

    1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99.9

  • ¥300.0
  • 350张阅读券

    350条信息永久阅读权限

    199.9

  • ¥700.0
  • 请输入手机号:
  • 注:请仔细核对手机号以便购买成功!

    应付金额:¥19.9

  • 使用微信扫码支付
  • 同意并接受 个人订阅服务协议

    退款类型:

      01.支付成功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2.付款后文章内容截图 *

    • 上传截图,有助于商家更好的处理售后问题(请上传jpg格式截图)

      03.商户单号 *

      04.问题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