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 国际油价小幅下跌,WTI原油期货价格较前一日下跌0.54%,达42.01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较前一日下跌0.36%,达44.8美元/桶。虽然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但当前大经济体的需求复苏限制了油价回落。
在今年前7个月,国际油价跌宕起伏,走出了“高开、低走、再反弹”的形态,均价总体下行。布伦特期货均价43.23美元/桶,同比下降20.99美元/桶,WTI期货均价40.74美元/桶,同比下降16.77美元/桶。
按照核心驱动因素的不同,今年前7个月油价的运行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月20日以前,美伊冲突是这一阶段的主导因素。1月3日伊朗少将苏莱曼尼遭遇美军袭击后去世,美伊关系骤然紧张,市场担忧霍尔木兹海峡将因双方发生军事冲突无法保障油轮安全通行,布伦特价格一度升至接近69美元/桶,创下年内高点。而后伊朗以导弹袭击形式进行了军事报复,但未造成美军伤亡,美国也未再进行还击,市场紧张情绪逐渐消散,国际油价逐步回归60美元/桶左右的水平。
第二阶段是1月20日至2月20日,中国疫情是这一阶段的主导因素。1月20日前后,新冠疫情在武汉发酵并加剧,为保护人民健康,中央政府宣布举国抗疫,石油需求因部分经济活动暂停缩减。由于中国防疫极为成功,此时市场并未意识到新冠疫情的真实破坏力。布伦特期货价格从1月20日的65.2美元/桶降至2月10日的53.3美元/桶,20天内下跌11.9美元/桶。其中,下跌的约1.6美元/桶因春节的因素导致,其余10.3美元/桶为疫情引起,降幅15.6%。2月6日,中国新冠疫情新增病例出现拐点,3~4天后市场确认了疫情受控的趋势,油价开始逐步回升接近60美元/桶的水平,至此中国疫情影响基本被市场消化。
第三阶段是2月末至5月初,这一阶段油价在世界疫情暴发、减产联盟谈判破裂以及美元陷入流动性陷阱的三重挤压下出现历史性下跌。
2月末意大利新冠疫情暴发,2月29日新增病例突破200例,市场延续了对中国疫情时期的反应,快速从60美元/桶下探至50美元/桶左右。
3月初欧洲疫情阴影未散,减产联盟宣布谈判破裂,过去3年油价的定价基础被本质性改变。在供过于求情况下,满足原油需求的边际产能成本是原油定价的重要依据。过去3年,OPEC+的主动减产使450万桶/日的低成本产能从市场消失,推动深海油田、油砂等高成本产能入场,将油价的边际支撑向上推动,以此确定50美元/桶以上的定价格局。谈判破裂导致的大量低成本产能入场与防疫导致的需求萎缩叠加,使得市场需要重新确认需求边际以及与之对应的成本边际,油价进入快速寻底模式,一周内即跌破35美元/桶。
油价快速下跌导致石油类公司股票估值受损,疫情防控还导致大量公司业务停滞,美股等金融资产价格也出现了急跌行情,这引发了美元流动性陷阱,加剧了油价的下跌趋势。在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过程中,大量机构选择卖出资产换取现金抵抗风险,导致市场流动性奇缺,美股多次熔断,美元指数逆势暴涨。尽管美联储连续降息紧急救市,同时美国政府大量发债来补充流动性,但市场反应迟缓,美元指数一度冲上102点,并持续在100点左右运行直至5月才出现趋势性回落。计价货币不断升值、期货市场大量抛售加剧油价的下跌趋势,3月18日油价跌破27美元/桶(2016年来的低位纪录),创2004年以来最低水平。
在疫情蔓延、减产破裂和美元升值的三重压力下,国际油价在4月进入了历史性低位。隔离防疫措施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居民出行频率大幅下降,经济生产活动停滞,全球石油需求出现了2180万桶/日的萎缩,创历史之最。在减产联盟谈判破裂的情况下,沙特开启了市场价格战,大幅下调出口官价贴水,进一步强化了供应增长预期。严重供过于求之下,全球库存不断高企,WTI交割地——库欣地区的库存使用率在4月超过了75%,剩余库容也被订购一空,这使得WTI期货缺乏现实交割条件,部分多头只能选择高成本移仓。抛售踩踏之下,WTI出现了负油价情形,即4月26日WTI期货结算价为-37.63美元/桶,创历史之最。
第四阶段是5月初至今,在OPEC+重新减产、主要经济体重启经济的双重推动下,油价触底回升。超低油价使得全球石油行业举步维艰,市场价格战也不符合绝大多数产油国利益。在共同利益驱动下,OPEC+重新达成协议,并在5月初启动了高达97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减产联盟之外的产国油国加拿大、巴西等也配合进行了减产。同时,沙特也开始逐渐上调官价贴水,产油国间的价格战因此停火,供应侧对油价的挤压开始减弱。同时欧洲抗击疫情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国家于5月起逐步放松隔离管控,市场需求出现反弹。美国在疫情没有完全受控的情况下,也大力推动重启经济,需求侧对油价的支撑开始加强。经过20余天观察,在确认海上浮仓出现下降趋势后,国际油价开始回归上行通道。特别是6月沙特等国自愿额外减产110万桶/日进一步加快了油价的回升。6月后,油价逐渐站稳40美元/桶关口,在40~45美元/桶区间波动。
2020年前7个月国际石油市场急速深跌,与以往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跌速急,没有留给行业调整的时间。从1月6日的68.9美元/桶下跌至4月19.9美元/桶,仅用了75天。而上次油价波动从2015年5月的67美元/桶下跌至2016年1月的27美元/桶,时间超过半年,如果从2014年的100美元/桶为起点,时间就长达1年半。2008年油价从144美元/桶下探至41美元/桶,时间也长达半年。本次油价下跌,跌速之快,前所未有。所以这次波动留给石油行业的调整时间非常短,企业几乎没有时间进行生产经营策略上的调整,只能被动承受冲击。
二是供、需、金融三侧挤压,石油企业面临资金链和产业链双重压力。2014年油价大幅下跌,主要是页岩油产量的爆发导致供应增加,核心原因出在供应侧。2008年油价下跌主要原因是金融踩踏。而本次油价下跌既有新冠疫情导致的需求萎缩影响,也受到了减产联盟增产的影响,供需两端同时挤压给石油企业的资金链和产业链带来了双重挑战。加之金融踩踏随后发生,企业通过股市、债市纾困求得生存的通道也基本被堵死,全球范围大量石油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在美国页岩油行业尤为明显。
三是复苏艰难,复苏进程不确定性大。新冠疫情的抗击难度超过此前市场预期,美国等主要石油消费国在疫情未能完全受控的情况下重启经济给疫情的二次暴发留下了隐患。与2016年和2008年市场在确认了减产效益或者经济刺激方案后就完全建立信心不同,当前市场对疫情带给经济和需求的威胁仍存疑虑,这使得当前石油价格非常脆弱,油价的复苏进程存在很强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