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让各国开始采取措施,重新调整产业链结构,一些国家开始担心对华产业链的过度依赖,尽管全球经济体系下的重构调整不可避免,但政治因素的持续放大未必是在走正确的路,围绕产业链调整,背后的政治和商业有所趋同,但本质的逻辑并不一致。
印度进一步采取行动,对华恶意明显
据彭博社报道,莫迪政府已经禁止中方油轮参与印度原油进口以及成品油出口运输业务。此次行动是莫迪当局对华采取的进一步行动,不过根据业内有关人士透露,印度原油运输中中国油轮本就不承接太多业务,实际影响并不大。实际影响不算太大,但莫迪政府对华表现出的敌意和恶意显而易见。
印度当局目前正采取的措施以政治逻辑为主导,在地缘政治上的表现是在迎合美国的“对华脱钩”,而在商业逻辑中,资本驱利考虑的是成本、利润以及风险之间的权和利弊,莫迪当局提出的“印度制造”于本国而言更多的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量,但并不符合商业的一套逻辑。
印度谋求中国以外的国际合作
自今年5月以来印度开始大规模推行经济刺激方案,以振兴“印度制造”为重点,而中国很不幸的成为了“印度制造”的敌人,随后印度当局开始大步迈出了“去中国化”步伐。从最初对中国手机应用软件禁用,到禁止中资参与印度各领域的竞标,日前印度石油公司又禁止了中国籍油轮参与石油运输。
在“去中国化”的同时,印度还在积极寻求中国以外的国际合作,接触美国企业,高调表示要为美国企业入驻印度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近期印度媒体披露,日本、澳大利亚以及印度商务部长将在近期举行三方“供应链弹性倡议”会议,这一倡议的目标明确,加强三边的供应链网络,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寻求可信的替代方案。
三个国家都很典型,印度一心要振兴“印度制造”,而澳大利亚因为经济结构问题对华依赖严重,当前澳政府也在寻求新的市场来改善情况,印度的人口为这一设想提供了无限可能,日本方面,长期以来日本都在讨论所谓的“中国+1”策略,今年以来安倍也在高调呼吁日企撤离中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大潮助推世界交融,形成的全球产业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正向循环,但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确实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阻碍,政治民粹已经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