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面对新冠肺炎和低油价双重挑战,石油石化全行业营收、利润、进出口总额同比均出现两位数降幅。但环比数据显示,行业已步入复苏通道,尤其是5月初以来,石油石化企业的业绩逐步改善,势头向好。
目前,疫情未去,油价震荡,行业复苏依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石油石化企业仍需要保持定力,加快转型升级,在逆境中实现突围。
业绩降幅减缓 行业企稳复苏
在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今年石油石化行业业绩受到明显影响。据8月6日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数据,1~6月,石化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07万亿元,同比下降11.9%。
此前,我国主要石化产品的产销量一直都是正增长。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石化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国内石油石化行业面临需求减少、市场紧缩、收益大幅下降的严峻挑战。加之国际原油价格存在的不确定性,上半年布伦特均价39.65美元/桶,同比下降39.8%,尤其是低位时破20美元/桶,导致了产销历史性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自5月份开始,在成本压力减缓、市场需求改善、相关扶持政策效果显现等多重有利因素作用下,我国石油加工等重点行业利润改善尤为明显,炼厂陆续用上进口低价原油,炼油利润好转,地炼开工率持续攀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复苏趋势。7月,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27.8%,收窄11.3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17.0%,收窄4.6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速为2.7%,化工工厂消费量同比增长2.7%。
下半年向好势头有望持续
尽管行业主要指标均由降转升,要保持复苏势头,还需要克服诸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是疫情仍在蔓延,疫情导致市场需求骤然下降,全球供应链中断,对外贸易停滞,影响了石油市场需求。其次是油价走势不确定,导致行业产销链出现相应波动,影响了石油石化的业绩。此外,国内石油石化产能继续扩张,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据石化联合会测算,到2019年底,我国炼油能力已达8.61亿吨/年;今年还有3150万吨/年改扩建产能投产,在建和拟开工产能超过1.2亿吨/年,产能过剩矛盾加剧。
虽然挑战较为严峻,但是业内专家仍然看好下半年复苏势头。“随着全国经济恢复,三四季度将逐步好转,下半年石化行业运行环境将明显好于上半年。” 中国石化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根据宏观经济运行趋势、行业生产、价格走势、结构调整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综合分析判断,今年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运行将呈现前低后高、企稳回升态势。
立足“双循环” 实现新突围
面对挑战,石油石化行业如何保持复苏势头,跑好下半程?对此,业内专家积极建言献策。
8月13日,IEA发布的7月月度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炼油厂开工率同比上升,6月份的原油加工量创下历史新高,二季度原油加工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炼油中心。
近年来,民营和外资参与的大炼化项目成为我国新增炼油产能的主力。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国内炼能过剩趋重,炼化行业整体“大而不强”,存在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炼厂平均规模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等结构性问题,整体盈利能力有待提升。
业内专家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立足大循环、面向双循环,在产业布局、产业链协同、产品互补、能源互供、智慧化管理等方面,重塑油气产业“双循环”格局,培育行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李寿生指出,在宏观经济困难的形势下,想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破解效益下降的困局,国内企业还要在全力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上,从严、从细、从实加强资金成本管理,特别是要紧紧抓住降本增效的中心环节,在原材料、人工成本、财务费用等方面“斤斤计较”,科学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