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油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所有可用做燃料的油品都可成为燃料油;狭义上是指特定类型的部分重油。燃料油是原油加工过程中在汽、煤、柴油之后分离出来的较重的剩余物,经过常压或降压蒸馏、或经过减粘、或调入其它馏分油、或经过二次热加工等工艺所得到,是炼油工艺过程中的最后一种产品。
燃料油产品形成受到原油品种、加工工艺、加工深度等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加工工艺流程不同,燃料油可以分为常压重油、减压重油、催化重油和混合重油。常压重油指炼厂常压装置分馏出的重油;减压重油指炼厂减压装置分馏出的重油;催化重油指炼厂催化裂化装置分馏出的重油,又称为催化油浆;混合重油一般指减压重油和催化重油的混合。
行业现状:目前,中国燃料油处于行业发展的震荡调整周期。燃料油是中国目前石油产品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品种,其流通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燃料油行业集中度高,对于新入市业者有一定的进入壁垒。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燃料油价格有着潜在的影响。从影响机制来看,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时,工业生产活动积极。一方面,工业炉用燃料油需求增多;另一方面,交通水路运输的繁忙也将增加燃料油的需求。在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时,工业生产活动积极,燃料油需求的增加将支撑其价格。反之,燃料油需求回落,其价格也将受到压制。国内燃料油供应增速出现下降,而中国燃料油的消费同比增速也出现回落,供需表现整体平淡。
市场消费特点:中国燃料油消费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石油加工原料、化工、建材以及电力、热力生产等领域。交通运输行业主要是船舶用燃料油,以燃料油为船舶提供动力;电力和热力生产领域主要是以燃料油作为加热炉、冶金炉以及其他工业炉的燃料;石油加工原料领域主要是蜡油、常压渣油、减压渣油等生产润滑油、环保芳烃油或者经催化裂化生产工艺后催化汽油、催化柴油等轻质燃料;化工、建材应用领域主要是以催化裂化后的燃料油即催化油浆进一步深加工生产沥青助剂、橡胶助剂、润滑油助剂等重芳烃产品,作为下游橡胶化工等行业的原材料。
2005年以来,受环保要求不断升级、航运业发展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燃料油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来看,中国燃料油的消费结构变化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13年)主要特征是电力、热力生产行业燃料油消费量锐减,石油加工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需求量大幅攀升。其间,受油品价格走高和节能减排压力增加的影响,中国电力和热力生产行业大规模使用更经济环保的替代燃料,导致燃料油消费量明显下滑。同期中国经济持续处于发展快车道,促进了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对燃料油的需求不断上升;地方炼厂规模迅速扩张,但可用的原油资源有限,大量使用燃料油作为补充。据中金企信国际咨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国燃料油市场研究及投资建议预测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石油加工领域消费量占比为52%,交通运输消费量占比为43%,化工、建材等工业制造消费量占比为4%,电力、热力生产消费量占比1%。
第二阶段(2014年至今)主要特点是石油加工领域消费量明显下降。由于中国对地方炼厂使用进口原油的限制全面放松,地方炼厂纷纷申请并获批大量进口原油使用配额,2016年,中国地方炼厂原料中原油占比达到94%左右,与2014年相比,提高21%,再加上替代原料稀释沥青使用量的爆发式增长,挤压了进口燃料油的市场份额,地方炼厂燃料油用量大幅下跌。在这一阶段,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的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燃料油消费量有所下滑,但消费占比继续增加。电力和热力领域燃料油消费量跌至冰点,工业制造的消费量有所上升。2017年,石油加工领域消费量占比为25%,交通运输消费量占比为64%,化工、建材等工业制造消费量占比为10%,电力、热力生产消费量占比低于1%。
需求前景:2015-2019年燃料油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一是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炼厂企业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燃料油产量随之下降;二是日益强化环保和节能减排压力、燃料油消费税征收以及地方炼厂获得的原油资源量增加等因素影响,燃料油替代走势加速,需求结构也发生改变,整体需求量下滑。2019年炼厂利润率不高,地炼原料深加工用燃料油需求小幅下滑;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放缓,国际航运市场表现低迷,同时保税船用燃料油面临换血,船舶燃料需求承压减少。受到成本压力和环保政策影响,国内用于工业和电力的传统燃料油需求将进一步萎缩。2019年燃料油总需求在3415万吨,较2015年减少632万吨或15.61%。2020年我国燃料油消费仍将主要集中在船用油与石油加工领域,总消费量将小幅减少,在3400万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