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过一个没有石油的世界吗? 直到工业革命, 机器的出现才推动了对能源的需求。美国人民首先在本土发现了石油, 探索中东地区时发现了伊朗地区拥有异常丰富的石油资源, 再加上一战中因为武器需求的推动, 石油才算真正走上了历史舞台。人们意识到石油的好,继续在中东勘探,结果遍地都是石油资源。1960年,沙特、伊朗等中东五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二。
石油七姐妹
在OPEC成立之前,原油市场由七大跨国石油公司牢牢掌控:埃克森、美孚、BP、壳牌、德士古、雪佛龙、海湾石油公司等组成的“石油七姐妹”。她们靠政府撑腰,花很少的钱获得大面积的石油租借地。在租借地离发现并开采出来的石油都是她们的,中东诸国只能拿到,矿区的使用费和所得税。通过操控原油市场,七姐妹获得超额利润,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主要产油国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石油逐渐从军用资源变为民用, 各种由石油衍生而制作的塑料,不管是汽油,柴油,还是PTA、塑料等化工原材料,以及精细化工产品,都是这条产业链上的一环。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对石油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人民的生活生产,5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石油大量进入市场,世界石油市场才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二战之后, 英法遭遇重创, 美国与苏联忙于冷战, 试图争取世界新霸主地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针对七姐妹擅自降低油价竞争的行为,伊朗、委内瑞拉、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五国于1960年在巴格达,创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n Exporting Countries)。欧佩克成立后,其他一些刚独立的石油生产国纷纷加入。西方强国根本不在乎,只认为欧佩克是一个,只会喊喊口号,没几天就解散的小组织。
石油结算体系
为什么石油如此重要?为什么美国不惜出兵也要保护本国在中东的利益? 这就要讲到petrodollar system: 石油和美元的联动效应。
自1970s尼克松总统放弃黄金本位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国际地位大跌。后来美国就和沙特阿拉伯达成了共识, 用美元来结算与沙特的石油交易。如果生活离不开石油及其制品,而国家恰恰又不生产或没那么多石油,那就需要用美元来换石油。
70年代是欧佩克的年代。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等12个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国积极援助以色列,OPEC成员国纷纷宣布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油价在不到3个月内从每桶约3美元猛升至约11美元,从而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出现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了应对禁运,美国创建了石油战略储备。
两轮石油杀
由于OPEC内部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惩罚措施,当低油价来临时,虽然大家能够在表面上和和气气达成减产协议,但是很多成员却会选择私下偷偷增产来谋取更多利益。
第一次大减产
从1982年起,OPEC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减产(以下简称“第一次大减产”),加剧了成员国内部的分歧。伊朗明确表述不会遵守配额,阿尔及利亚和委内瑞拉,也表达出对配额的不满情绪。事实上,OPEC大多数的成员国,都存在非常严重的超产问题。
整个集团内部,得有带头大哥。大哥要建立威信,就要在涉及利益分配时,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大部分减产的任务,落在沙特的身上。到1984年,沙特的产量仅为450多万桶/日,还不到1981年的一半。沙特看自己说的话被当作空气,小弟们还是偷偷超产。于是沙特1985年9月份大规模增产,并进行价格战。到了1989年,阿联酋超产61. 2%,科威特超产23. 2%,就连沙特自己也超产达到11.9%。从1990年开始,OPEC基本不再限产,石油第一次大减产宣告结束。
1991年萨达姆·侯赛因向科威特宣战,宣称是科威特在石油配额上不诚实,“侵占了”属于伊拉克的油田。为保护中东的石油利益, 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入侵部队之一, 自此海湾战争爆发。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急升至42美元/桶的高点。OPEC启动了应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产油国家迅速增产,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的价格。
第二次大减产
从2003年开始,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际石油需求迅速增长,国际油价也开始快速攀升。从2007年下半年起,国际油价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上涨期。纽约油价从每桶70美元到80美元用了76天,从80美元到90美元用了38天,从90美元到100美元用了74天,从100美元到110美元用了70天,从110美元到120美元用了54天,从120美元到130美元仅用了16天,从130美元到140美元用了36天,产油国赚得盆满钵满。
2014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不振导致需求疲弱、美元走强和产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国际原油的价格一蹶不振,遭遇雪崩式下跌。OPEC面临与1982年至1989年相同的困境。在2014年底的OPEC会议上,不少成员国建议减产,沙特咬着后槽牙就是不减产,试图通过OPEC成员国竞争性增产挤死美国页岩油企业。虽然沙特阿拉伯采油成本只要每桶2-20美元,但石油收入占到沙特财政收入的70%,需要每桶70美元才能保持收支平衡。
通过前期的战略试探,2016年底,全球主要产油国达成15年来首个减产协议(此次参与减产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非OPEC国家与OPEC成员国合称OPEC+)。但令沙特没有想到的是,美国页岩油不仅靠借债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还变得更有效率,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沙特自己反而是有点扛不住了。
使命的召唤
OPEC成员国石油和能源组织,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以协调其石油生产政策。每个国家都有责任报告自己的产量,国家生产超过其配额的,就有被OPEC踢出去的风险。OPEC有三大目标使命:
OPEC的第一个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它希望确保其成员国获得合理的石油价格。OPEC成员国普遍能接受的价格在每桶70-80美元。
OPEC的第二个目标是,降低油价波动。关闭油井设施,可能会损坏石油设施甚至油田本身。关闭海洋钻井是困难且昂贵的。为了获得最大效益,最好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停地抽油。
OPEC的第三个目标是,调整世界石油供应以应对短缺。这些短缺主要是人为和战争的因素引起的。
OPEC目前有13个活跃的成员国,沙特阿拉伯是其中最大的石油生产国。OPEC+则是成员国与非成员国所构成的产油国家松散管理体系,并以俄罗斯为首。美国科学家日益钻研, 发明了水力压裂技术, 开展了页岩油革命,从石油进口国一跃成为石油生产国。目前的原油市场,沙特,俄罗斯和美国可谓是三足鼎立,三国合计产量在全球占比超过40%。1973年“石油禁运”之后,欧佩克一直利用剩余产能,影响油价。
欧佩克尽管受到冲击,但现在石油在工业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欧佩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仍然还能发挥巨大作用。但在这种冲击之下,欧佩克必须转变自己的想法,树立双赢的理念,否则可能是害人又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