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人物 » 石油人物动态 » 正文

重磅!34位石油人入选“2023院士增选候选人”

日期:2023-09-01    来源:石油圈

国际石油网

2023
09/01
09:0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石油人 中国石油 中国石化 中国海油

近日,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官网信息显示,8月3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分别发布公告,宣布2023年院士增选推荐、增选提名工作结束,有效候选人的人数分别为583人、655人,一共1238人。石油领域共计33人入选,其中“四桶油”共计20人入选(中国石油9人,中国石化5人,中国海油4人,延长石油2人),高校共计14人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4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人,西南石油大学1人,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各有一位油气领域方面专家)。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推荐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两院今年5月底启动的2023年度院士增选工作安排,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额共79名,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总名额为不超过90名。这也意味着,本次公布的1238名有效候选人名单中,将增选产生新院士总名额不超过169人。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石油

高雄厚,1963年出生。兰州石化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高雄厚长期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及工艺的研发工作。作为学术带头人,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在内的重大科研项目4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化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第一完成人),省部级科技成果18项,发表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13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6项,授权25项,其中80%以上实现了产业化。开发出的4大系列19个牌号的催化剂新产品,累计加工重油2亿吨,为我国清洁油品生产、重油高效转化、高附加值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我国炼油催化剂的国际影响力。高雄厚是2019年、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院士提名。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窦立荣,1965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执行董事、院长、党委委员,兼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窦立荣长期从事海外油气地质理论技术研发与勘探实践。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部级重大科技攻关及风险勘探工程项目,在主动-被动叠合裂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产生良好的国际影响力。在非洲工作十余年期间,推动非洲3个资源国一体化石油工业的建立和经济快速发展,为我国开发利用全球油气资源树立了成功案例,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获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孙越崎能源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油特等劳动模范和“铁人奖章”等荣誉,2011年被乍得总统授予“大军官勋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付金华,男,1963年1月出生,博士学位,从事油气资源与勘探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理论研究,创新和完善了“大型陆相三角洲群成藏、多层系复合成藏、内陆坳陷湖盆中部成藏”等理论认识,落实了四个超十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含油富集区。积极探索致密油成藏富集规律,加强勘探甜点预测,探明了我国第一个致密油大油田。创新了“致密气大面积成藏”的地质认识,有效指导了以苏里格为典型代表的致密气规模勘探。深化区域地质研究,丰富了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理论,实现了盆地奥陶系万亿方天然气勘探领域的新突破。攻关形成了全数字地震和非纵地震勘探技术、构建了低渗透油气层测井快速识别和产能预测技术和突破了定点多级与复合酸压关键压裂技术。积极推动数字化油气藏研究工作平台建设,实现了多学科、一体化协同研究与决策。统筹推进油气勘探科研与生产组织工作,推动了油气储量快速增长,为长庆油田稳产做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焦方正,男,汉族,1962年10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他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具有塔里木盆地特色的古生界碳酸盐岩成藏理论和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为油气增储上产奠定了科学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立足大发现、实现大发展”,“塔河之下找塔河,塔河之外找塔河、提高采收率再造一个塔河”的“三个塔河”发展思路。焦方正是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并进入第二轮评选。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匡立春,1962年6月出生,石油地质学家、油气勘探专家,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南石油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任中国石油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匡立春长期从事油气勘探工作,在陆相非砂岩油气勘探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1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宋新民,1962年9月出生。宋新民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开发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中东巨厚复杂碳酸盐岩油藏亿吨级产能工程及高效开发,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第一完成人),2001年和2002年当选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集团公司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集团公司“优秀青年”。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魏国齐,58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构造地质首席技术专家。天然气地质与勘探的先行者,创新发展了我国古老海相碳酸盐岩和中西部前陆盆地天然气地质理论。他发表论文239篇,出版专著19部,其中第一、二作者14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候选人。

张水昌,61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有机地球化学学组组长,亚非石油地球化学家理事会主席,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协会气体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石油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在有机质富集机制、烃源岩发育环境和油气形成与演化方面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课题、“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超深层及中新元古界油气资源形成保持机制与分布预测》项目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名2),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201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杰出成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2021年院士增选候选人。2023年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候选人。

张来勇,1962年生,硕士研究生,现任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从业35 年来一直致力于乙烯等技术的开发、成果转化和工程设计工作,是石化领域领军人物之一。主持完成“百万吨级乙烯成套工艺技术、关键装备研发及示范应用”“大型乙烯装置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和“大型乙烯关键技术升级与工业应用”等攻关任务,率先研发出国内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和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主持设计建成自主技术的首套大型乙烯装置及乙烷制乙烯国家示范工程;主持设计了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400万吨/年煤制油工程,实现了重大工程集成设计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中国化工学会会士,并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中国专利银奖和优秀奖各1项,国家优质工程突出贡献奖和全国总承包金钥匙奖各1项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创新带头人等荣誉。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中国石化

王子宗,1965年1月生,先后担任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委副主任、信息和数字化管理部总经理。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赵永镐科技创新奖、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吴长江,1964年8月生,教授,博导。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长、科技委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石油化工领域,聚焦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化工工艺的绿色化方面,重点在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聚烯烃催化剂制备、有机膜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主持多项中国石化重大、“十条龙”科技攻关项目。已获国内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包括国外专利4 件,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国家重点图书2部;作为主编编著3部图书;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许友好,1965年9月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石化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化工学会会士。30多年来一直从事催化裂化工艺研究与开发,发明了变径流化床反应器,首创了多温区和多流型的变径流化床反应器催化反应工程技术平台。基于变径流化床反应器催化反应工程技术平台,发明了多产异构烷烃催化裂化工艺(MIP)、重质烃高效转化的催化裂化与加氢处理集成工艺(IHCC)和低生焦、低能耗、高烯烃产品的中孔分子筛重油靶向催化裂化工艺(MFP/TCO)。仅变径流化床反应器已应用到130余套工业装置,处理能力超过1.5亿吨/年,占国内催化裂化装置总加工量的70%以上,提供了50%以上国内车用汽油量。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获中国专利金奖1次和优秀奖2次,获中国石化技术发明等和科技进步奖多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10余件;获授权境外发明专利15族,约100件;独著《催化裂化化学与工艺》,合著《变径流化床反应器理论与实践》,合编《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第三版)》和《中国炼油技术(第四版)》等6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超过百篇。2015年入选201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宗保宁,1963年6月生,教授级高工、集团公司首席专家。现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兼任石油化工催化材料和反应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年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光华工程技术青年奖,201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获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成就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2019年获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 从事催化材料和反应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十余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三百余件,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培养了一大批科研骨干。在化学工程专业生物化工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2017年、2021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路保平,1962年1月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油气井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曾任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复杂地层钻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发明了基于流体声速的孔隙压力预测和钻井模型基础数据求取等方法,创建了钻井地质环境因素描述理论。首创了地球物理指导钻井技术,奠定了智能化钻井的基础。建立了基于钻井地质环境因素的钻头优选、钻进参数实时优化、“以堵代压”井控等优化钻井技术新方法,并开发了应用软件,解决了众多“卡脖子”技术。首创山地井工厂与页岩气体积压裂技术,率先建立了完整的中深层与深层页岩气工程技术链,实现了丁山—东溪等地区深层页岩气的勘探突破。发表论文 16 篇,出版专著 1 部,获发明专利 15 项。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奖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9、2021年4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中国海油

李中,1972年9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海洋油气钻完井技术领域知名专家,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钻完井)。从事南海油气钻完井技术研究和攻关工作长达24年,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南海多个勘探开发建设工程钻完井作业项目,负责了多项国家级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公司级重大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南海西部油田的油气田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南海西部油田钻完井工程团队带头人,先后主持了北部湾复杂地层优质高效钻完井技术、珠江口盆地海上超低渗油气田勘探开发、莺歌海盆地东方高温高压气田开发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勘探钻完井技术等重大项目的工作,相继攻克了复杂断块钻井、高温高压钻井和深水钻井等世界级难题,研究成果通过在现场的应用和转化,取得了显著成效,技术指标行业领先。这些成果的取得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海油在海洋油气钻完井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将极大促进南海油气的全面勘探开发,对推动南海能源基地建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 ”。2018年11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米立军,1965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中国石油学会会士。现任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委员会主任,海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兼海洋分会主任,具有37年海洋油气勘探研究与决策管理经验。米立军同志长期从事渤海、南海含油气盆地综合评价和油气勘探科技攻关,创新建立渤海海域晚期快速成藏模式,推动发现了近22亿吨石油地质储量;先后担任国家战略选区和重大专项项目长,率领团队创立南海深水油气成烃、成藏模式,为荔湾3-1、陵水17-2等深水大型气田的发现、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00亿立方米、原油地质储量6800万立方米做出贡献;提出白云凹陷“拆离控盆”、“油气共生、断脊联控、内气外油”等创新认识,实现流花20-2等深水区轻质油田群的重大发现;负责编制中国海油首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地质评价规范,建立勘探投资决策系统等,为中海油“海上大庆”的建成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先后荣获国家级科技奖项4项(1R4,2R8,1R9),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8R1,2R2,R3,3R4,1R8,1R10);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薛永安,1963年10月出生,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总地质师、教授级高工。先后提出渤海油田“立体勘探”“精细勘探”指导思想,成功指导了渤海油田不同阶段的勘探工作,开拓了渤海油田新的勘探领域;提出深层天然气成藏的“湖盆成气”理论技术体系,在我国东部首次发现了大型整装凝析气田——渤中19-6,并指出了我国东部存在万亿大气区,成功实现了我国“油型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战略突破;创建了浅层“汇聚脊”控藏理论技术体系,在我国东部老油区首次发现了垦利6-1、垦利10-2等系列新近系隐性新型大油田,并展现了全新的勘探方向,实现了我国东部老油区勘探方向的战略转移;带领团队建立复杂海陆过渡带地震高精度采集、处理技术,地震资料品质大幅提高,保障了区域整体研究;带领团队建立海上平台受限空间特稠油-超稠油测试技术,突破了勘探新领域,使得渤海油田名副其实地成为中海油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的“压舱石”。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朱伟林,1956年5月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伟林教授担任同济大学海洋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其中2项排名第一),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6项,2020年获国际石油工业界影响深远的OTC亚洲特别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朱伟林教授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突破的领军人物,被科技部聘为面向2035中长期科技规划战略研究海洋领域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子领域专家组组长。长期从事中国海域沉积盆地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数十载,基于对中国海域罕见特殊地质条件下陆相新生界盆地的古湖泊学系统性研究,取得了渤海活动断裂带油气差异富集理论及南海北部深水油气成藏理论的重大突破。朱伟林是2013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15年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21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延长石油

范京道,1965年7月生,正高级工程师职称。陕西省三五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2016年被聘为陕西省第二批三秦学者。曾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主持的项目“煤与油型气共生矿区安全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王香增,1968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后,陕西省“三秦学者”,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组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年来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科研攻关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40多项;荣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国家杰出工程师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曾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集团研究院院长,并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首席科学家。王香增是2017年度及2019年度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蒋官澄,生于1966年2月,任教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油气井专业,二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0年12月,获得第四届“杰出工程师奖”,2023年2月获得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产业创新奖。首次将仿生学引入钻井液领域,创建了仿生钻井液理论与技术,国内外规模应用效果显著,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建立了水平井储层损害评价新方法,入编美国大学教材;先后最早创建了第二代、第三代及最前沿的第四代保护储层钻完井液技术,使保护储层效果逐代提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等,并得到国际著名专家的肯定;发明了双疏纳微米封堵钻井液,在超深层与非常规油气井得到规模化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等,并得到国际著名专家的认可。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宋考平,1962年11月出生,博士生导师,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东北石油大学原副校长。长期从事油田开发理论研究、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现任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项目“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副项目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驱油相自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采收率新方法”负责人。2015年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王尚旭,1962年12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973首席科学家。曾任中石油物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石化油藏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和北京市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9年9月,聘为人工智能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方向导师。主要从事地震勘探领域的研究,包括岩石物理实验、地震物理模型实验、地震信号分析与反演。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两轮国家973项目研究,总计发表SCI论文61篇,获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23年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候选人。

曾联波,55岁,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研究方向:(1)储层裂缝形成、分布及预测技术;(2)应力场分析与应用;(3)低/特低渗透油田开发地质;(4)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评价(包括致密气、致密油、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三大石油公司科技攻关项目30多项,先后在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开展过相关研究工作。通过对我国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岩性(砂岩、砾岩、泥页岩、碳酸盐岩、火成岩、变质岩)致密低渗透储层的系统对比研究,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致密低渗透油气藏储层预测与评价的系列技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在石油与天然气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APG Bulletin》、《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80多篇,被SCI和EI收录30多篇,出版第一作者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8项。2023年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候选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田原宇,1969年10月生,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他长期致力于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创建基于化学族组成的煤化学研究方法,研发了分级热解气化和自混合下行床快速热解新技术及其系列新型复合塔板,为含碳能源低碳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技术和装备支撑,推动了我国能源科技与产业的进步。他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通过初评公示,待审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国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政府或社会力量设奖一等奖17项;授权发明专利103项,其中美国专利13项;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209篇。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荣誉称号。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候选人。

孙宝江,1963年11月生,博士研究生导师,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现任教育部石油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海洋油气井钻完井理论与工程”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海洋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孙宝江长期致力于油气井流体力学、海洋石油工程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研究,逐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多组分井筒多相流动理论模式”,并在石油工程中推广应用,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973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课题,山东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各类攻关课题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2021年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印兴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长期从事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方法与应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及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田企业科研项目,在Geophysics、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等行业顶尖刊物和勘探地球物理家协会(SEG)、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EAGE)等国际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186篇,出版专著3部,论著被引用53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件,软件著作登记权21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已指导博士研究生5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21人,为我国油气地球物理人才培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2021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戴彩丽,1971年3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1993年石油大学(华东)采油工程专业毕业留校任教。历任科技处处长、石油工程学院院长。2022年9月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兼任致公党青岛市副主委、油田化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主任、非常规油气钻采化学工程高等学校学科引智基地负责人、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青年科学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委员、《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副主编、《石油学报》编委、《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等。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部院士候选人。

符力耘,58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and Engineering副主编。长期从事理论地震学和勘探地震学研究。提出了采集成像分辨分析及目标导向采集新方法,形成“采集+处理+评价”一体化高精度成像理论与技术,改善了我国西部高陡构造和东部断块构造的地震成像精度,研发了“确定+统计”灰箱学习的压力反演新技术,初步建立了深层高温高压介质热弹与声弹非线性理论模型,支撑了深层异常温压地球物理预测技术的发展。发表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件,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候选人。

姚军,58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藏工程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油气渗流(微纳尺度、大尺度油气渗流);数值试井解释理论与方法;非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开发理论与方法;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理论与方法;智能油田理论(油藏生产系统实时优化、长时试井解释)。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石油与天然气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三、十四届工程与材料学部评审专家;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渗流力学专业组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渗流力学进展》副主编;中国石油大学油气田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杂油藏开发及提高采收率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IRT1294)负责人。2023年推荐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候选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肖贤明,男,1962年出生,湖南人,博士生导师(1999),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6年),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2年)。主要研究领域: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主持并完成相关项目3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论文SCI他引3000余次, SCI高引论文(TOP1%)5篇;授权专利18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获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1992年)、地球化学“候德封”奖(199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2006)、广州经济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2012年)与杰出人才(2018)等荣誉。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教授(二级)。2023年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候选人

西南石油大学

陈永灿,1963年6月生,四川南充人。1990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本科毕业,1990年8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杰出科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西北大学

刘池阳,1953年3月出生,现任西北大学含油气盆地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石油学会理事、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盆地分析学组组长、陕西省石油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 “能源盆地油气地质”创新团队带头人;获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2年2月被聘为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家顾问团成员(10位成员之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能源领域咨询专家;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3年11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首席科学家(2003.12-2009.12)。获国家和省部级政府科技奖12项,其中近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一名)和省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2项第一名)。主要在以下领域取得较系统的创新成果:(1)沉积盆地动力学与成藏(矿)系统、(2)后期改造与原始盆地恢复、(3) 改造盆地研究及其油气勘探、评价理论和方法、(4)油气成藏机理和赋存规律、(5)多种能源(油气、煤和铀)共存富集和成藏(矿)机理等。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成都理工大学

刘清友,1965年10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钻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教育部第八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仪器及力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主持并负责学校行政全面工作。2018年12月起,任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长期围绕我国油气高效开采对钻采装备高效率、长寿命、轻量化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系统研究,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80余篇(第一作者113篇),授权发明专利57件(国际专利9件),出版专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获国家首届“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2017年、2019年院士增选均进入第二轮评审有效候选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2023年推荐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候选人。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