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9月26日,吉林油田风光电累计发电超过1.94亿千瓦时,所有绿电全部用于自消纳。生产用电量同比下降2900余万千瓦时,自用天然气、土地成本费用等均较往年同期实现硬下降。这些都是吉林油田推动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转化、破解治理难题的具体体现。
吉林油田资源品位差,油井日均产量仅0.6吨,历经60余年的开采,剩余资源进一步劣质化。面对优质资源发现难、效益产量稳定难、投资成本控制难等难题,吉林油田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工程技术队伍市场化,在控制成本上下功夫,完善油田内部劳务市场,破解治理难题。
围绕资源品位低的难题,寻找高效开发动用方式。从吉林油田多年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看,能够发现的资源品位越来越差,“期待短期内发现高产资源”不切实际,努力寻找高效开发的方法才是主攻方向。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吉林油田立足多井低产现实,围绕找到产量“增长点”、止住效益“出血点”,精心培育精益管理示范样板,把自然递减率控制在10%以内、采收率提高1个百分点作为起步目标,更多地关注控制自然递减率、提高水驱采收率,使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见行动、见成效。
针对操作成本高的难题,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提效降耗。吉林油田在调研时发现,扶余采油厂油水处理中心站控制系统孤立分散,员工现场频繁操作劳动强度大,而且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过反复调研,努力破题解题,吉林油田立足物联网数字化改造,8月下旬全面建成投运第一个智能化场站,推动一线生产管理由“管正常”向“管异常”转变。在此基础上,吉林油田所属场站物联网建设将“三年并作两年走”,同步开展红岗、乾安、新立、长春等场站物联网建设,力争明年5月全部完成并上线运行,努力实现“大型场站集中少人值守、中小型场站无人值守”目标。
针对在岗人员多与人均创效能力低的矛盾,多方拓展外输劳务渠道。吉林油田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梳理问题存在的关键点,通过优化用工结构、完善油田内部劳务市场等一系列有效手段破解难题,确保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留在重要岗位,提高人均创效能力,做到“高人工成本岗位不养闲人”。多方拓展外输劳务渠道,富余人员走出去,变成创效因子,切实发挥劳务市场的调节作用。目前,吉林油田员工闯市场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同时,吉林油田还落实一批优势项目,加快产品、技术、服务、劳务、资产整体外出创效步伐。
在主题教育的推动下,吉林油田在降本增效、质量发展、绿色低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以乾安采油厂为重点,通过错峰生产、合理并罐、简化运输流程等压降单井罐生产成本,节约成本4700万元。此外,公司还建立了5种13个集群间抽示范区,累计节电超过6000万千瓦时。基本运行费同比压降2.44亿元,作业费同比减少4900万元。这些成果展现了吉林油田在主题教育中取得的实质性进展。
吉林油田将继续扎实开展主题教育,不断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能源行业的转型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