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已公布、在建和拟建、计划“十四五”末投产的乙烯产能还有3475万吨/年。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届时我国乙烯产能或将面临产能过剩,其他基础化工原料也将处于产能投放高峰。
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投入商业运营、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成功产出丁二烯……2023年,国内多个大型炼化项目投产,千万吨及以上炼油厂增至36家,石化行业规模发展再次进入快速增长期。与此同时,目前国内已公布、在建和拟建、计划“十四五”末投产的乙烯产能还有3475万吨/年。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届时我国乙烯产能或将面临产能过剩,其他基础化工原料也将处于产能投放高峰。
“为缓解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矛盾,‘十三五’以来,石化产业持续创新并快速发展,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矛盾有所缓解,但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状况不仅没有改观,还呈日益严重之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可以说,化解产能过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我国石化产业就只能长期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徘徊,在产能过剩的漩涡里消耗。”
过剩问题凸显
随着恒力石化、浙石化、盛虹石化等为代表的新型炼化一体化炼厂崛起,我国炼化一体化总产能达7600万吨。2023年,我国原油一次加工总能力为94885万吨/年,仍是全球第一产能大国。
另外,2023年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积极布局中国市场,分别与华锦集团、荣盛石化、盛虹石化和裕龙石化等炼化企业签署相关合作协议,为这些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注入和稳定、长期的原油供应。
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带来了产能过剩隐忧。
据业内人士分析,2025年之前,石化行业即将投产项目的平均新增产能占目前总产能的20%左右。也就是说,中国40多种大宗化学品,至2025年之前产能将会继续增长1/5左右,个别产品新增产能将超过70%。大宗化学品新增产能压力,无疑将导致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升级。
“长期以来,石化行业以规模论英雄,过分重视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升。由这种传统思路和发展理念作祟,又叠加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瓶颈制约,导致大量投资主要用于扩大规模和增加产量,而投向结构优化和高端化、差异化方向的占比较少。”傅向升说,“这就造成今天鲜有一个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的产能产量不是世界第一,而高端聚烯烃及其弹性体、高档电子化学品和高纯超纯试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和高性能膜材料却长期依赖进口,或者有的关键单体和关键原料长期难以攻克,甚至存在‘卡脖子’难题。”
同质化竞争加剧
傅向升表示,“十三五”以来,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高性能纤维、高端膜材料等都取得了新突破和进步,但化解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产能过剩的效果不够显著,甚至有的产品产能过剩状况有增无减,不仅影响石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困扰石化企业,更成为跨国公司高度关注和警觉的突出问题。
“当前产能过剩已经不仅是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等领域面临的问题,连新材料以及与新能源动力电池相关的碳酸锂、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等诸多产品,其在建、拟建产能都令人瞠目。”傅向升坦言。
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占全球总销量的56.9%,储能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的87%,正/负极材料出货量占全球约90%,电解液出货量占全球85%,锂电隔膜占全球市场80%。相关预测认为,如果任其无序扩能,到2025年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的规划产能将是全球需求量的12倍。
“有些产品,如果已规划的拟建产能都能如期建成投产,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满足世界市场的消费总量都绰绰有余。”傅向升说。
隆众资讯咨询部资深项目经理唐军也指出,当前,石化产业链发展不均衡,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降低能耗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面临着产品高质化、运营高效化、生产低碳化等一系列挑战。“未来三年内,新一轮石化项目产能集中释放,同质化竞争将加剧。”
多路径求突破
在傅向升看来,化解产能过剩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石化企业应摒弃积木式操作和“只加不减”“以大为强”的拼投资、拼规模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国内石化企业主要以‘做加法’为主,未来‘加减并重,做强为要’更重要。”
“加减并重,做强为要”具体如何执行?
傅向升表示,一方面,不论是大型炼化企业还是中小型民企,都应当扎实推进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等,特别是以数字化转型和智慧化升级为抓手,打造石化产业的新型工业化;另一方面,近年来,油气勘探技术、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现代煤化工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但创新能力不强一直是实现石化强国目标的最大制约。“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建议,大型炼厂资源量相对充足且具备较好的一体化优化条件,可以采取降油增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先考虑做大乙烯规模,建设有竞争力的PX装置,结合所处区域条件优化下游产业链,实现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中型炼厂应控油增化、合理转型。也可以考虑“特色炼油+特色化工”的精细一体化模式,立足现有原油加工能力,挖掘和延伸发展化工产业链的潜力;小型炼厂则应延伸带动中下游石化产业体系规模发展,形成良好造血功能后,再进一步推进上游企业的整合置换。
另外,化解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国内化工领域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供过于求,而电子化学品、高纯超纯试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和高端膜材料等国内企业供应不足,甚至高端膜加工企业用的原料树脂大部分都依赖国外供应,新能源电池隔膜用聚烯烃就是其中之一。
“这说明,国内企业,不论是大型炼化企业还是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创新和研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供给,拓展市场,进一步增加供应种类和型号,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和稳定性,并提升企业的供给能力十分必要,未来也有较大市场空间。”傅向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