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殷切的嘱托,如山的厚爱。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生产平台,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从蔚蓝大海到黄土高原,从工厂车间到研发基地,从油气生产平台到装备建造场地……伟大的回响,在中国海油久久激荡。
两年来,集团党组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员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心系“国之所需”,凝聚“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磅礴力量,锚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奋进目标,以实干实绩奋力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建设海洋强国的时代重任。
奋楫扬帆开新局,聚势起航再出发。
在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生产平台两周年之际,中国海油官微即日起推出“牢记嘱托担使命 奋进一流谱新篇”栏目,通过广泛深入采访报道,全方位展现中国海油全系统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坚定的信心、更坚实的底气、更坚韧的作风,将殷切嘱托转化为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实际行动,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助力端稳端牢能源饭碗的生动实践。
一千多个日夜
海油人用奋斗续写荣光
记者重访“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见闻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已经安全生产超过一千天。
鼎立南海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工作生活在这座“明星”气田的海洋石油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连线“深海一号”生产平台,诚挚问候一线海洋石油工人,并作出重要指示。
2024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深海一号”生产平台两周年前夕,记者踏上重访“深海一号”之路,见证南海之上,海油人念兹在兹、久久为功的身影,感悟海天之间日新月异背后的奋斗故事。
在碧海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深海一号”能源站的一抹明黄格外亮眼。
1
“明星”气田大变样
重访记忆中的“深海一号”,从熟悉的三亚南航直升机场开始。直升机“切”开南海上空的云朵,经历86海里的颠簸,满眼的湛蓝与我们再次相遇。
熟悉的一切从机舱门打开的瞬间开始变得“陌生”。
进入“深海一号”西南立柱底部,丝丝凉风夹杂着巨大的纵深感扑面而来。
“怎么感觉比投产时候安静了许多”“这火炬臂排空的火苗看着好小”“原来生活楼是从这儿进吗”……
“怎么样!还认得不?”平台总监宋金龙站在接机室门口,一边迎接着每一位倒班上平台的同事,一边和记者打趣道。
左侧为“深海一号”平台总监宋金龙
2022年底,宋金龙正式接过接力棒成为“深海一号”平台总监,这位印象中幽默的东北维修监督,鬓角添了些白发、眼神透着一股坚毅。
我们跟着他去现场巡检,看到脚下的“机器岛”在海油人日复一日的精心维护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深海一号”生产平台立柱甲板上,各种设施摆放整齐。
现场噪声小了——得益于生产流程的改造优化,平台能耗降低,关键设备之一透平发电机从原来两用一备转为一用两备。就连下部船体内也一改之前的闷热聒噪,通风凉爽,散发着静谧的工业美。
火炬臂几乎无可见明火——通过开展火炬气回收处理,平台每日排放的天然气从两年前的0.75万方/天降低到现在0.3万方/天,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天然气的供应总量。
经过“火炬气回收处理”后,“深海一号”的火炬臂安静地矗立在平台制高点。
生活楼也变大了——随着南侧延伸出六块钢板,每层都扩建出了60平方米,大家有了更多的办公居住空间,技能训练工作室、乒乓球案、读书室一应俱全。
一位技术人员正在技能训练室练习。
气田的生产稳了——截至今年2月,“深海一号”大气田累计生产天然气突破70亿立方米,产油超70万立方米。
我们来到平台甲板东南角。两年前的那个午后,宋金龙就是在这里和20个兄弟一起,通过微波传输的实时信号画面,聆听着总书记殷切的嘱托。如今这块空地已经被扩建的生活楼、新建的二期工程配电间以及包裹着塑料膜的新设备逐渐占据。
“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随着“深海一号”二期工程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自主研发制造的发电机、采气树加装被提上日程,气田大型作业计划已经排到了后年。
“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咱们中国人自己造的设备,要用好!”宋金龙自豪地大手一挥向记者介绍,“等你们明年再来,这里都会被填满!”
2
稳稳的幸福
经历过“深海一号”生产准备建设阶段的海油人都会向记者分享一个类似的感受,大家料到这个气田会备受关注,但谁也没承想会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
外界目光鞭策着每个人向上向前,不少昔日投产时并肩作战的兄弟已经奔赴新的岗位或海域,迎接新的阶段和挑战。如今的“深海一号”作业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1岁,转岗而来的90后中坚力量和00后新员工开始独当一面。
每周六下午六点半,平台的安全周会时间。安全监督贾红明和安全助理陈伟走进餐厅,面容带着几分严肃。这是贾红明来到“深海一号”安全监督岗位的第一个海班。
第一项议程,便是由陈伟回顾上周现场6S和安全检查状况,直言不讳地点名不按规定操作的作业人员。安全警示是任何平台都会做的事,可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被点名的人竟从座位上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分享自己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安全周会上,安全督导员正分享安全学习案例。
这会不会有点上纲上线?陈伟给出的答案是“不会”。从效果来看,自从这样的制度实施以来,同样的错误还未在同一个人身上再次发生,“加上播放警示片和互动提问,我们给这种教育起了个外号,叫‘震撼教育’。”陈伟说。
从回顾上周风险点到安全督导员汇报、安全案例分享,再到风险提示宣贯、布置安全“微考试”,一堂充盈的安全会让我们感受到,“人人讲安全、人人重视安全”在“深海一号”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模式变革——安全管理,是一场人人都有话语权的生动实践。
在平台各处,记者时不时能看到两种二维码:一种是“微考试”二维码,一种是BSO(行为安全观察)填报二维码。利用“二维码”,“深海一号”正把安全教育演化成日常行动,员工举起手机就能参与安全学习和安全管理。一周一换的题库、周考月考的制度逐渐在员工中掀起一股比拼浪潮;供全体员工记录不安全行为的BSO填报制度在升级为二维码填报系统后,覆盖范围扩大到包括访客的全体乘员,将安全管理落实得更为彻底……
“深海一号”气田微考试二维码。
“注意安全,保重身体。”“我们‘深海一号’是标杆平台,如果安全上出问题了,之前所有的荣誉都会清零。”陈伟目光坚定地说。在这里,“人防、物防、技防、事防”融为一体,安全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3
1500米,28年
“深海一号”能源站向西大约56公里,平均水深从1500米骤减到100米,我国首个海上气田——崖城13-1气田正经历着投产28年来的一次重要蜕变。
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屹立在波涛之上。
今年3月初,随着最后一个模块吊装就位,“深海一号”二期综合处理平台海上安装作业全部完成,栈桥将这座崭新的平台与崖城13-1现有上部平台设施连接,我国南部海域首个“四星连珠”海上天然气田生产集群由此建成。
更大的考验在海面之下。“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采用水下生产系统回接固定平台的开发模式,来自千米水深的天然气将通过100多公里的海底管道来到综合处理平台,依托崖城13-1气田现有生产设施完成部分处理工作,外输至下游用户。
崖城13-1平台适应性改造加速推进,图为工人铺设“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电缆。
记者一行抵达崖城13-1平台时,现场正在进行管线更换、设备换新等一系列适应性改造工作。状态像极了当年“深海一号”投产前——BOP(平台限定人数)逼近上限,不同工种的生产人员、工程人员、承包商分布在各个角落,饭点要分批去食堂……
工程建设现场代表胡浩对这种节奏再熟悉不过。2021年“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前夕,由于BOP紧张,时任平台动力班组长的胡浩完成投产前的电力系统各项调试工作后就倒班下了平台,没能和同事一起亲历气田投产的盛大时刻;无独有偶,2022年4月10日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的时候,他也正巧海休在陆地。
这些遗憾很少被胡浩提起。在他看来,虽然没有亲自站上领奖台,但看着新闻联播里对倒同事的身影,想着班组经历的点点滴滴,与有荣焉。
一远一近两座栈桥,像温柔的臂弯将崖城13-1四座平台抱入怀中。
2023年4月,胡浩迎来一个转岗机会,思量再三,他决定切换赛道投入到“深海一号”二期工程项目建设中,成为一名工程建设者。
这是一个具备生产思维的建造工作者,每经过一个现场关键设备,他都会习惯性对标“深海一号”的同类情况。“这套MRU系统(乙二醇回收系统)是不是看着和‘深海一号’很像?我们在一期基础上做了改良。”
晚饭过后,两名工人结伴返回平台中控室。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深海一号”二期项目投产后,整个气田的高峰年产量将提升近50%。
“我们想把它建得更好、更完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