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渤海石油研究院科研人员在储层构型精细解剖、剩余油分布精细描述、水平井控水稳油新工艺探索等领域潜心攻关,持续助力老油田稳产增产。
其中,作为开发时间长达近20年的老油田,曹妃甸11-1油田剩余油分布情况复杂且油品不够理想,以低油柱、底水、稠油油藏为主,调整挖潜工作好比在地下2000米处的“黑匣子”里进行精密手术,难度不言而喻。
如何提高地层构造的预测精度,从而实现对低油柱剩余油的精准挖潜?
对此,科研人员创新提出微构造精细追踪技术,对以往无法识别的、呈“小高点”状的微构造进行精细刻画,进一步摸清地下的情况。这好比从高空俯瞰大地,以往只能看到高山的大致轮廓,如今可将片片丘陵尽收眼底,有效提高了识别精度。微构造精细追踪技术还为在这些“小高点”上科学部署调整井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动用低油柱剩余储量。通过采用该技术,曹妃甸11-1油田现已成功实施3口调整井,均获得较为理想的开发效果。
针对剩余油分布情况较为复杂的问题,科研人员结合底水分布模式和驱油机理,发现部分底水较薄区域的开发效果远远优于厚层底水区域。这一认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在底水较薄区域进行布井的局限性,推动了油田局部挖潜方式的转变,还为曹妃甸11-1油田近百口开发井、调整井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思路,在确保油田稳产的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油田开发水平。
曹妃甸11-1油田目前处于特高含水期,高含水井占比高,水平井的控水需求日渐凸显。由于传统机械控水的工艺方式单一,措施后降水幅度并不明显,严重制约了油井产液能力,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水平井控水新技术。加之油田属于典型的河流相底水油藏,储层变化快,地质油藏条件差异大,每口水平井的见水情况各有不同,为每口井建立个性化的控水方案迫在眉睫。然而,若要更精准地寻找到对应的控水方式,必须先明确每口井的出水特征。
锁定问题后,科研人员着手开展水平井见水模式识别技术研究。采油与工艺专业人员密切配合,从总体上摸清水平井的见水特征后,以“一井一策”理念为指导,为每口井建立个性化的控水方案。在此过程中,油田的一口水平井在采取控水措施后,实现含水率下降20%,产液量降低1200立方米,井组日增油量超6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