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吉林油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能源版图上。值此新中国75周年华诞之际,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油水处理中心以其卓越的“两化”转型成果,向祖国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这不仅是技术与管理的双重飞跃,更是对传统能源行业未来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探索与实践。
历史积淀,奠定坚实基础
扶余采油厂油水处理站,这座始建于1973年的老站,历经风雨洗礼,见证了吉林油田的蓬勃发展。2005年,随着扶余油田综合调整改造工程的推进,油水处理站在原址上涅槃重生,以更加安全、高效、节能的姿态,继续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多年来,该站秉承“标杆站队”的建设理念,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落实业绩考核,逐步成长为吉林油田乃至全国石油行业的佼佼者,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吉林省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
物联网建设,引领两化转型
面对自然减员带来的管理挑战,扶余采油厂油水处理站积极响应公司“以用促建、以建促转、以转促提”的“两化”(信息化、自动化)转型思想,将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管理之中,旨在打造“物联网场站建设标杆”。这一转型,不仅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未来智能化油田的一次前瞻布局。
(一)设计思路与建设模式
油水处理站的物联网建设,始终坚持业务需求导向,突出顶层设计,从最初的监控为主,逐步升级为关键岗位可控,直至实现智能应用和智慧分析。通过两个月的深入调研与交流,业务骨干、在岗员工与信息技术团队共同形成了以岗位需求为核心的设计方案。建设过程中,采用“交钥匙”工程模式,采油厂全权负责全链条管理,信息技术公司承担施工与维护,建设公司与监理公司分别负责配合与质量监督,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与高质量完成。
(二)主要改造内容与智能化应用
针对频繁操作和劳动强度大的岗位,油水处理站实施了自动化改造,如分离器出口安装电动执行机构,注水大泵出口阀改用电动阀门,装水栈桥出口安装电动阀和计量仪等,这些改造极大减轻了员工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各岗位的重要参数节点得以整合,实现了对液、油、水、气、电生产和消耗情况的实时监控与智慧分析,如加热炉故障预警、液量变化预警等,为生产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系统思维,构建全新管理模式
扶余采油厂在物联网建设之初,便树立了“系统思维抓管理,结果思维管理运行”的理念。从2018年至2021年,逐步完成了单井和计量间物联网基础建设,并建立了“六位一体”的物联网管理体系。2022年,厂级数据监控中心与生产指挥中心的有机融合,为井、间、站的系统管理铺设了主线,而油水处理站的物联网建设,正是打通这一系统管理的最后一环。
自2023年4月1日启动建设,至6月25日投入试运行,油水处理站以惊人的“扶余速度”,展现了吉林油田大型场站物联网建设的实力与决心。中控室作为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不仅整合了全站各岗位的工作参数与状态,还通过视频轮巡、语音播报等方式,提升了人机交互能力,实现了对生产流程的精准控制与高效管理。
成效显著,开启全新篇章
通过物联网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油水处理站实现了人员由分岗驻守到中控室集中监控+巡检模式的转变,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解决了自然减员与工作质量下滑的难题。同时,单井、计量间、中心处理站的贯通式管理,开启了全新场站管理模式,大幅提升了生产运行效率。
在具体成效上,油水处理站不仅实现了对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控制,还通过数据分析与预警,提前发现并解决了潜在问题,保障了生产安全与稳定。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促进了员工技能的提升与团队协作的加强,为站点的持续发展与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积淀,奠定坚实基础
扶余采油厂油水处理站,这座始建于1973年的老站,历经风雨洗礼,见证了吉林油田的蓬勃发展。2005年,随着扶余油田综合调整改造工程的推进,油水处理站在原址上涅槃重生,以更加安全、高效、节能的姿态,继续服务于国家能源战略。多年来,该站秉承“标杆站队”的建设理念,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队伍素质,落实业绩考核,逐步成长为吉林油田乃至全国石油行业的佼佼者,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吉林省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
扶余采油厂油水处理站的两化转型,不仅是吉林油田技术创新与管理革新的典范,更是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一份深情献礼。它以新质生产力,展现了传统能源行业在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为推动我国能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