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资委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中央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实践案例集》。在80个案例中,中国石油有2家企业入选。其中,吉林油田《埋碳驱油变废为宝在CCUS道路上勇毅前行》,入选降碳类案例。
截至2024年底,吉林油田累计埋存二氧化碳量超过350万吨,埋存总量全国第一,相当于植树3000多万棵,200多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作出了直接贡献。
实践先行,高效建成国家级CCUS示范工程
2006年吉林油田开始承担“973”“863”、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中国石油重大专项等不同层级的科研攻关和示范项目,2010年开始集中式液相管道输送注入,2014年建成13公里的二氧化碳输气管道,开始集中式超临界注入,2020年后开始产业化发展阶段,建成了全国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CUS示范区,成为首个亚洲最大的提高石油采收率项目。经过多年精心规划与布局,逐步形成了集二氧化碳捕集、输送、驱油、埋存、循环回注全流程的完整产业链。项目年二氧化碳埋存能力80万吨,累计埋存二氧化碳量达350万吨(截至2024年数据)。《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年)》中指出,中国石油吉林油田EOR项目是全球正在运行的21个大型CCUS项目中唯一一个中国项目,也是亚洲最大的EOR项目。
自主研发,形成CCUS全流程技术
吉林油田在没有可借鉴的技术方案、没有成型的工艺设备、没有成熟经验的情况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态度,不断研究二氧化碳驱油机理、捕集输送和注入技术,逐步开展先导试验,完善和修正全流程配套技术,自主研究改进溶液吸收法(胺法)、变压吸附法、膜分离法3种天然气分离捕集二氧化碳技术。确立了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主干网采用气相输送、超临界注入的运行模式,创新研发了特有的二氧化碳气密封井下注入技术。自主研发形成国内首创伴生采出二氧化碳循环注入技术,建成并投产国内第一座工业化二氧化碳循环注入站,伴生气实现了“零排放”,完整实践了二氧化碳捕集、输送、注入及循环注入全流程技术体系。大胆实践,对美产压缩机阀片、润滑油等进行国产替代,形成年100万元节约能力;成功研发国内首创注气连续油管完井工艺,节省注气成本20%以上。经中国石油石化联合会组织专家鉴定,吉林油田CCUS技术在陆相沉积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方面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制定行业及企业标准30余项。技术成果已应用到长庆油田、南方福山油田、吐哈油田、新疆油田等CCUS项目中。
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扩大CCUS社会效益
吉林油田积极与大庆石化、吉林石化、华能等单位沟通对接,建立合作联盟,构建CCUS全产业链命运共同体,先后同中国石化、四平天泽、吉林石化等碳捕集上游企业开展合作,为企业减排搭建桥梁,打造绿色协同的地区碳产业集群,促进整个区域的绿色转型发展。建立CCUS技术培训基地,为社会培养CCUS业务人才,在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指示下,完成CCUS培训体系建设,组织编制中国石油系列教材丛书,建成实训基地。成功举办各油田人参加的集团公司两届CCUS培训班。已经为辽河、新疆、华北等油田开展CCUS培训,成为中国石油培训体系建设典型案例之一。积极参与国内国际技术交流服务。针对印尼Gemah油田、长庆油田等9个油田开展CCUS技术共享服务,代表中国石油在2017年阿斯塔拉世博会和2019年国家科技成果展展出CCUS技术成果,年接待国内外参观交流70余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参展世界石油大会等国际盛会,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碳减排、碳封存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