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频频对海外上市的中小油气公司发起收购,但德勤中国能源与资源行业负责人卢娅认为,金融危机目前对BP、壳牌等国际大型油气公司的影响有限,中国国有石油公司在2009年施展大手笔并购的可能性不大。
卢娅近日表示,由于金融危机与油价低迷,海外油气企业的市值有所降低,但是,价格并不是中国能源并购的惟一因素。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目前的能源并购机会主要是来自于竞购对手的实力相对下降,以及并购更容易得到油气资源国政府的批准。
“国际社会已经意识到中国确实是需要资源,而不是想控制资源。”卢娅说。
但她认为,目前呈现在中国油气企业面前的“大便宜”十分有限。世界超过80%的油气资源掌控在中东等国家的国有石油公司手中,这些公司大多比较封闭,接受外资的可能性不大。而类似BP、壳牌等国际油气企业,虽然市值有所下降,但基本吻合经济大势,并未见到出现破产清算威胁,所以中国国有石油公司的并购机会并不多。
卢娅指出,真正受到信贷危机和油价重创的,是那些在欧美注册或上市,在中亚、非洲或中东地区握有勘探开采权的中小型独立油气公司,近一两年来其市值几近“腰斩”。近几个月陆续传出的并购消息也大多属于此类。
但是,这些中小型独立公司的资源往往分散于世界各地,贡献不大却很牵扯资源。因此,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巨头的吸引力并不大。“他们知道,海外经营成本有压力,政治因素也要考虑。中国油气公司的海外资产多在动荡、欠发达地区,而且海上运输成本也很高。”
卢娅认为,抓住并购时机固然重要,但中国的能源企业也需要理性收购,要在做出决定前综合考虑整合目标、外汇变动、退出机制等各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