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在高昂的雄鸡头上,有两条江组成一个“人”字。这里就是松花江和嫩江的交汇处。交叉点是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就在其境内。查干湖方圆420多平方公里,是东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我国第七大淡水湖,还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候鸟繁殖基地,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芦苇生产基地和天然的旅游胜地。在地质上,查干湖处在松辽盆地南中央坳陷,是中国石油实现“东部硬稳定、西部快发展”战略目标一个新的勘探区域。历史上,在这个水域里没有进行过大面积的石油地震勘探,是松辽盆地勘探的一个空白区。
为了加大岩性油藏的勘探力度,寻找岩性油藏的有利发育区,2005年至2006年,吉林油田公司在查干湖地区部署了查干泡三维地震勘探项目,满覆盖面积574.88平方公里,施工面积948.70平方公里。这个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石油国内内陆水域面积最大的三维地震勘探项目,也是水上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难度最大的工区之一。在如此大面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开创性勘探作业,面临环境敏感、生态脆弱,国家环保历史责任和对施工生产标准要求极高的双重考验,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以找油气为己任,在东部探区展开了国内陆上水域最大三维地震勘探的攻坚战。按照公司总体部署,东部勘探事业部及新区经理部紧紧依托东方物探公司技术装备优势,从组织协调、资源配置、技术力量、后勤保障等方面对该项目给予全力支持。新区经理部组成查干湖三维地震勘探项目组,率领2254队向查干湖神秘的地层发起挑战。他们在这里创造了什么?探索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一幅查干湖的卫星遥感图,显示出从高空俯瞰查干湖和月亮泡的形状。查干湖像一只肥硕诱人的“烤鸭”,它头向西南、尾对东北,烟波浩渺的湖水组成了它的身躯。但是,从事石油地震勘探工作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历史勘探空白区,绝不是一只可以信手拈来的“烤鸭”任人品尝。这里施工作业的难度多项堪称石油勘探“之最”,首当其冲的就是它地理上的25个“拐点”。由于地表复杂、施工难度大,以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在其周边所进行的地震勘探作业“甩下”了一些区域。这些区域零散地分布在查干湖周围,形成25个不整齐的区块,每一束线都要重新调整部署,给施工生产带来极大难度。
与此同时,这里还有“三难”。一难这里是水乡泽国,工区地形复杂。工区陆地部分多为沼泽、水稻田,车辆基本无法通行。查干湖、月亮泡两大湖区水域周边生长着大面积的蒲草和芦苇,船只无法通行。二难是这里气候异常,天气多变。工区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450毫米,七八月份降水约占全年的2/3;春夏季多风,年平均风速为3级。三难是工区道路崎岖,交通不变。这里除东南部少数油田公路和旅游区公路的路况较好外,其他区域大多只有土路,雨天泥泞难行。
面对如此艰难的工况,为了实现既保护查干湖生态资源又提高地震采集资料品质的目标,按照甲方要求,项目组决定将工期分为两个阶段运行,去年冬季完成湖岸沼泽的勘探工作,今年夏季进入水域,向蒲草、芦苇丛生的湖心区域进军。2254队,这支征战过高原和平原湖泊的“水上劲旅”,开始了与查干湖历史性的对话,1008名将士将怎样破解这一个个“达·芬奇密码”呢?
地震勘探首先必须有科学的生产组织。在生产组织上,项目组总的原则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划分小作业单元,超前计划,精细实施。为了详细了解工区情况,项目组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在项目启动前对工区进行了详细踏勘;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认真详尽地制定了“6+1”计划。在施工过程中,随着对工区环境认识的深入,项目组对“6+1”计划不断补充完善,使项目运作有章可循,保证项目顺畅地运行。
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是生产的重要保障。在查干湖上进行勘探作业,队里应用了两种检波器——压电检波器和井下检波器。应用两种检波器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解决一次性处理的问题。处理不好,剖面显示的层系就会错开,地下油气层的真实情况就无法正确反映。5月19日,项目组在月亮泡进行两种检波器的采集试验,把现场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对压电检波器实施相位校正、频率补偿,解决了难题。
创新施工方法是攻克复杂地表的重要手段。站在查干湖岸边,人们会看到一排排竹竿笔直插入湖水中。这是为了固定检波器而想出的新点子。如果把这10多万根竹竿一根根接起来,长度达到600多公里。去年冬季,为解决高寒地区检波器难以埋置的难题,2254队员工采用专用钻打眼埋置检波器的办法,解决了冻土层埋检波器难的问题。为了解决检波器与地面耦合问题,他们在每个检波器旁插一个长30厘米、宽3厘米的梯形木楔。此举既保证了采集质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对小线和检波器的损坏。今年,在水域施工,这个队采用无钻杆连续钻井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9月7日,创造了834炮日生产最高纪录。
高质量地震资料是寻找油气资源的关键。2254队根据水陆两栖施工的具体情况,在质量管理方面重点抓好野外采集、现场管理等六项工作,特别是严把钻井质量关。2254队制定了详细的钻井质量控制措施,每条线钻井深度都要根据地形以及小折射、微测井资料进行确定。施工中,队上配备了52名责任心强的专职钻井监督,跟随检查。同时,根据地表情况,对陆地和水域分别采用不同的钻井深度,以确保激发岩性的准确。采用优化观测系统设计、水域保证水底淤泥层下激发、精细表层调查方法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克服技术难点,满足质量要求。一期工程验收,资料一级品质达到91%,比甲方要求高出11个百分点。2254队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工作得到中国石油股份公司生产与勘探公司和吉林油田公司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25个“拐点”,25个难点。对于2254队来说,它们是难点但不是盲点,是焦点但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