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财经 » 石油行业研究 » 正文

世界石油贸易状况与发展前景

日期:2009-10-28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石油网

2009
10/28
14:5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世界 石油贸易 状况 前景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世界石油消费减少,并直接导致世界石油贸易总量出现了7年来的首次下降。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地区消费量与产量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地区间的供需不平衡促使世界石油贸易活动不断发展。近年来,中东地区石油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前苏联和非洲地区石油出口增长较快,石油贸易地位大幅提高。中东地区的石油大部分出口至亚太地区,前苏联和北非地区石油主要流向欧洲,西非地区石油则主要流入美国。目前世界石油贸易仍以原油为主,但油品贸易量在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中的比例逐年增加。未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地区的供应缺口将不断扩大并推动世界石油贸易快速发展;石油消费国对产油国的依赖程度将日益加深,消费国面临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作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的战略性资源,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石油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使世界石油消费减少,并直接导致了世界石油贸易总量出现7年来的首次下降。近年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地区消费量与产量差距不断扩大,以及地区间的供需不平衡,推动世界石油贸易活动不断发展。中东地区石油出口增速放缓,而前苏联和非洲石油出口增长较快,石油贸易地位不断提高。中东地区的石油大部分出口至亚太地区,前苏联和北非地区石油主要流向欧洲,而西非地区石油很大一部分流入美国。目前世界石油贸易仍以原油为主,但油品贸易量在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原油所占比例逐渐下降。

  1.石油贸易量7年来首次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石油需求减少,世界石油消费量从2007年的8487.8万桶/日(约合39.39亿吨)减少到8445.5万桶/日(约合39.28亿吨),下降了0.6%。消费的下降使石油贸易受到直接影响,世界石油贸易量出现了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从2007年的5555.4万桶/日下降到2008年的5462.6万桶/日,约合26.98亿吨(含原油和油品),下降了1.7个百分点,同时创1987年以来的年度最大降幅。

  受经济下滑和需求下降的影响,世界头号石油进口大国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从2007年的1363.2万桶/日下降到1287.2万桶/日,降幅高达5.6%。欧洲的石油进口量从1395.3万桶/日减少到1375.1万桶/日,减少了1.4%。亚太地区石油进口大国日本的进口量从503万桶/日减少到492万桶/日,下降了2.1%(见表1)。

  2.主要消费地区的产消差日益扩大以及地区供需不平衡促使石油贸易不断发展

  2008年世界三个最大石油消费地区依次是亚太、北美和欧洲,但这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产量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消费量的增长,两者之差日益扩大;消费量较小的中东、前苏联和非洲却是产量远远大于消费量(见图1—3)。这种地区间的供需严重不平衡以及主要消费区产量与消费量差距逐年扩大的趋势,促使世界贸易活动日趋活跃。

  随着石油需求的增长,世界石油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迅速增长,1988年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为2820万桶/日,到2008年增长幅度已经超过90%;其间,石油消费量增长了31%,石油贸易量占石油消费量的比例从44%增至65%(见图4);世界石油贸易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也从44%增至66.7%。

  3.中东地区石油出口增速有所放缓;前苏联和非洲地区石油出口增长较快,石油贸易地位大幅提高

  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地区是中东、前苏联、非洲和拉美地区,这四个地区占世界石油出口贸易总量的72.8%。中东地区石油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6.8%,但近年来中东地区的石油出口速度有放缓的迹象。1988—1998年的10年间,中东地区石油出口增长了57.93%,而1998—2008年仅增长7.62%,尤其是近5年即2004—2008年,该地区石油出口只增长了2.5%。前苏联和非洲地区石油出口增长较快。1998-2008年,前苏联地区石油出口增长了129.3%,过去5年增长了27.1%;非洲地区1998—2008年出口增长了35.2%。前苏联和非洲地区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的地位大幅度提升,目前,这两个地区石油出口合计已经接近中东地区出口总量的80%。近10年来中东、前苏联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出口情况见图5。

  美国、欧洲和亚太地区是世界三大石油流入地。2008年美国进口原油975万桶/日,进口油品311.6万桶/日,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23.6%,石油净进口量达到1090.5万桶/日。近年来欧洲的石油进口量增加较为明显,2008年占世界石油进口总量的25.2%。中国、日本是亚太地区的石油进口大国。近年来日本的石油进口量一直呈下降趋势,20008年日本的石油进口量约占世界的9%,净进口量达456.97/桶/日;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紧随其后,达到400.5万桶/日(见表2)。

  4.中东石油主要出口亚太地区,前苏联及北非石油主要流向欧洲,西非石油主要流入美国市场

  全球原油生产地和消费地的错位分布决定了国际原油贸易的主要流向。从中东、前苏联地区和非洲的出口去向分布看,其贸易流向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比较大。中东石油的69%流向地理位置比较临近的亚太地区,尤其是日本和中国。亚太地区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增长。前苏联地区和北非的石油出口都主要流向欧洲,分别占其出口量的79%和63%。西非的石油出口量中40%通过大西洋输往美国(见表3)。美国的石油进口来源呈现多样化,而且这种趋势仍将继续。

  5.世界石油贸易仍以原油为主,但油品贸易量所占比例逐年递增

  世界石油贸易的绝大部分是以原油的形式进行的。2008年,世界原油贸易总量为3945.1万桶/日(19.70亿吨),约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72.2%;油品贸易总量为1517.5万桶/日(7.28亿吨),约占世界石油贸易总量的27.8%。相比之下2000年原油和油品贸易的比例分别为77.3%和21.7%。原油贸易比例有所下降而油品贸易比例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中东、非洲等产油国纷纷开建炼油项目,更多的原油留在本地加工而更多的油品出口以获得较高的产品附加值。中东地区炼油能力占该地区石油产量的比例已经从上世纪70年代的14%左右增长到目前的约30%。随着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的迅速增长,未来几年原油贸易所占比例将继续下降。

  目前,世界主要油品出口地区是中东、前苏联和欧洲地区,这三个地区占世界油品出口总量的38.8%。美国是世界上进口油品最多的国家,油品进口量占世界的1/5以上,其次是欧洲和亚太地区。

  6.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区的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将推动世界石油贸易快速发展

  石油需求增长与资源的不匹配将推动石油贸易在未来快速发展。国际能源机构(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08》中预测,亚洲地区石油需求量在2015年将达到2580万桶/日,2030年将达到3430万桶/日,而该地区的石油产量届时分别只有660万桶/日和540万桶/日;北美地区石油需求量2030年将达到2390万桶/日,而产量将只有1140万桶/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区的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将推动世界石油贸易快速发展。

  据IEA预测,世界石油贸易量将从2007年的4070万桶/日增长到2015年的4660万桶/日和2030年的5500万桶/日。中东地区的净出口量将从2007年的1990万桶/日增长到2030年的2850万桶/日,将占全球贸易量的52%。非洲和前苏联地区出口量将继续稳步增长。拉美地区的巴西和委内瑞拉的出口量也将继续增长。

  从净进口地区来看,山于加拿大油砂产量的增加和该地区需求减少,北美地区的净进口量将大幅减少;美国的石油净进口量也将有所下降,2030年约为1190万桶/日,占其总消费量的63%。欧洲和亚洲将更加依赖进口。由于北海石油产量将快速下降,预汁欧洲的石油净进口量将急剧增加,对外依存度将从目前的65%增加到2030年的84%。印度石油对外依存度将显著增加,到2030年将几乎全部依靠进口满足该国需求。IEA预测中国的进口量到2030年将达到1250万桶/日,相当于中国全部石油需求的75%。经合组织太平洋地区国家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从目前的92%下降到2030年的90%。

  世界石油贸易量的增长使得消费国对产油国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强,同时消费国面临石油供应中断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因为从地域性来看,供应多样化实际上在向相反方向发展,而世界石油运输也越来越依赖少数几个航运通道。未来,更多的新增进口将来自中东,但该地区也一直是存在最大供应中断风险的地区。因为几乎所有中东石油外输都要通过波斯湾的出口一一霍尔木兹海峡,该地区发生的任何供应中断都将推高油价,造成东西方石油市场的波动。确保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等“咽喉要道”的通畅无阻,是世界石油贸易能够正常进行的根本保障。(来源:《国际石油经济》2009年第8期 作者:徐海丰)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