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将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科技创新、推进炼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在继续增大规模实力的同时,持续提升营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真正实现由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
2010年,我们将迈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2011年我国将在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开始执行“十二五”发展规划。展望新的十年,我国炼油工业既面临着国内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和石油石化工业格局大调整大变化的大形势,又肩负着为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做贡献的重任。可以说是困难与有利之处兼有,挑战与机遇并存。
总体看,中国炼油工业现已进入一个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新时期。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将努力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化配置资源和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推进炼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在继续增大规模实力的同时,持续提升营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行业的平稳较快发展,真正实现由炼油大国向炼油强国的转变。
未来挑战
我国炼油业在未来发展中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石油资源紧缺的瓶颈制约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我国炼油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在未来十年中将会相继突破60%和70%大关。由于世界原油的重质化劣质化趋势,采用更多劣质重质原油生产清洁油品将是今后我国炼油业的主要任务。
其次,低碳经济对环保的要求增高,炼厂节能减排和生产更多更清洁油品的压力将增加,产品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相关投入将增加。炼厂在忙于应对高油价风险的同时,其他成本增加的压力也将明显加大。
第三,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与发展,中国对外单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来自周边国家及地区的进口量将会增加,一些发达国家和资源国家对华的炼油投资将继续增加,国内炼油业的多元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虽然有种种难关需要克服,然而,炼油工业总体发展趋势是乐观的。到2010年底,我国炼油总产能将达5.075亿吨/年,同比增长6.4%,同时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若在建、拟建和规划的炼化项目按期建成,中国的炼油能力将达到7.5亿吨/年。届时炼厂的规模化程度、炼化一体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及集约化程度都将进一步提高,油品质量也将进一步提升,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质和量的需求。
产能增长
炼油能力稳步增长、国内多元化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是炼油工业的一大发展趋势。
截至2009年底,我国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由2000年的2.76亿吨/年、2005年的3.245亿吨/年猛增至4.77亿吨/年,稳居世界第二位。这就是说,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十年中,我国炼油能力激增了72.8%,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3%,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炼油能力增长量最大、增速最快的十年。
2010年,我国将新投产广西钦州炼厂、沈阳华锦炼厂等,同时部分炼厂完成改扩建,将新增炼油能力3050万吨/年。根据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2011年,中国原油加工量达到4.05亿吨,成品油产量达到2.48亿吨,届时实际炼油能力可满足这一预定目标。预计未来5年,中国炼油能力年增速为6%~7%。
“十二五”期间,中石油将立足海上、中哈、中俄和中缅原油管道等四大战略通道,加快大型炼化项目布局;建设、完善炼化基地,调整区域布局,满足市场要求;利用国外资源,合资合作发展国内炼油业务。中石化将围绕做大做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三大炼化企业集群,做精做优沿江及内地炼化企业;同时打好合资合作牌,用市场交换资源,加快大炼化项目建设。中海油将进一步对旗下惠州炼油项目、海化炼厂和河北中捷炼厂进行扩能改造。预计到2015年,外资在中国的权益能力将从现在的1050万吨/年增至3150万吨/年,约占中国总炼能的4.2%。
布局调整
炼油业的第二大发展趋势是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炼油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将更加协调。
新世纪头十年来,我国炼油布局继续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地区,这三大地区分别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2%、21%、15%。辽宁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省份,原油加工能力达7600万吨/年,其次分别为山东和广东。
目前我国已形成17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国内炼油能力1000万吨/年以上的炼油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占全国总加工能力的近50%。在这17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中,已有大连石化和镇海炼化两家炼油企业炼能达到2000万吨/年。另有一批千万吨级炼油基地正在加紧建设或筹划中。按照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炼油中长期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形成20个左右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合计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年,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根据新近出台的国家石化振兴规划,未来新出炉的中国十大炼油基地将是:规模超过3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宁波、上海、南京、大连;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大型炼油基地——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
近年来,我国炼厂规模不断扩大,除中石化、中石油已分别成为世界第三和第八大炼油公司外,其旗下的一些炼厂规模也已跻身世界级规模之列。2007年底中石化所属镇海炼化以2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2008年中石油大连石化改扩建后炼油能力达到2050万吨/年,先后跻身于能力超2000万吨/年世界级炼厂行列。2008年,中石化茂名石化开始进行改扩建,其炼油能力将由1350万吨/年扩大至2550万吨/年,也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世界最大炼厂行列。
毋庸置疑,中国炼油行业正坚定地走在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上。分布在大江南北的20个左右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不仅将使我国原油加工能力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大幅提高,而且还将不断提升我国炼油业的国际竞争力。
未来中国炼油工业发展和调整的重点之一是使炼油布局进一步适应资源供应格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大型炼油基地建设,大力优化炼油产业布局。未来三年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炼油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将建成3~4个2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大型炼化生产基地,全国总共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共2000万吨/年左右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将逐步满足当地成品油需求量增长的要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届时我国将主要建成环杭州湾(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
产业升级
炼油业趋势之三是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
当前,世界原油质量总的变化趋势是变重变劣,硫含量、金属含量越来越高,加工难度越来越大。而市场对轻质石油产品、低硫和无硫的清洁燃料、优质石油化工原料、环境保护的要求则愈来愈迫切,标准愈来愈高,因此必须配备足够的深度加工能力和加氢能力。在此情况下,以欧美大炼油企业为先导,全球加强了原油深加工能力的建设和综合配套。全球加氢精制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已从1992年的40.8%增至2003年的49.2%、2008年的51.9%;加氢裂化能力占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也从1992年的3.7%增至2003年的5.6%、2008年的6%。
中国炼油装置构成近几年一直在不断调整,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对油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炼油的加氢精制能力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且增幅最大,其占原油加工能力的比例从2005年的22.45%上升到2008年的30.87%,但与世界平均51.9%的比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继续加强炼油工业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是中国炼油工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装置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炼厂要大力发展液体收率高、能最大限度生产运输燃料和化工用油的工艺和装置;二是以提高油品质量为主要目标调整内陆地区炼油厂的装置结构,适当增加高辛烷值汽油组分及煤油、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生产能力。在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要提高高标号车用汽油、车用柴油和高档内燃机润滑油在产品中的比例,满足汽车工业发展的要求,并经济可行地提高化工用油的产量,以满足石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升级,对炼油工业采取区域等量替代方式,淘汰100万吨/年及以下低效低质落后炼油装置,积极引导100万~200万吨/年炼油装置关停并转,防止以沥青、重油加工等名义新建炼油项目。要推动大型石化集团开展战略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和上下游资源配置与利用,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今后,我国炼油工业要根据新的形势变化,研究解决好以下四方面的问题。一要解决重油转化的问题,提高轻质油的收率。当前我国轻油收率为74%左右,而国际上一般都达到了80%。对年加工约4亿吨原油的中国来说,轻油收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都有重大的意义。二要解决好清洁汽油、柴油的市场准入问题。三要在保证交通运输用燃料供应的同时,解决好为炼化一体化型炼厂提供优质化工原料的问题。据统计,我国GDP每增长1%,成品油需求增长0.5%,石化产品需求增长1%。随着我国乙烯工业的大发展,对优质化工轻油的需要量激增,如何满足其要求,将是未来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四要搞好技术开发,研究开发规模化的经济实用可行的替代能源和新能源。
燃料清洁
炼油业的第四大发展趋势是燃料的清洁化,产品标准将不断提高。
生产清洁油品是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形势下,受环保法规要求和汽车行业对燃料质量要求趋严的推动,近年来全球车用汽油和柴油质量提升十分迅速,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也明显加快。新世纪以来,我国油品质量升级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欧美国家20~30年走过的道路。
但是,我国主要油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发达国家汽油质量要求是硫含量小于50~150ppm,烯烃体积含量小于25%~30%,芳烃体积含量小于25%~45%,苯体积含量小于1.0%。而目前,中国的汽油质量与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标准,并力争在2011年后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现行的质量要求。中国柴油组分构成不尽合理,催化裂化柴油占30%,且多半未经加氢精制,产品颜色深、安定性差,十六烷值最低的为40,硫质量含量在0.2%~0.5%,芳烃体积含量在30%以上。而欧盟目前规定柴油十六烷值大于48;美国、日本等国家要求车用柴油硫质量含量小于0.05%,欧盟要求小于0.035%,芳烃实际体积含量为25%~35%。我国2011年开始执行的国Ⅲ标准要求在国Ⅱ标准基础上再降低硫含量30%,提高十六烷值2个点,并限制稠环芳烃的含量最大值为11%;国Ⅳ标准则要求在国Ⅲ标准上进一步降低86%的硫含量。由此可见,国家目前在推动柴油质量升级方面的力度大、要求高。
2010年,全国车用汽柴油将全部达到国Ⅲ标准,部分产品要达到欧Ⅳ标准。为满足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清洁燃料生产需要,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炼油工业将在科学制定油品质量标准化质量升级的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提高汽柴油产品质量,以满足汽车工业和环保法规的要求。为了生产符合新标准要求的清洁燃料,我国炼油工业将不断优化生产方案,通过优化配置和利用资源,采用自主开发的新技术和优化调和组分等措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努力降低油品质量升级成本,逐步赶上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生物燃料
炼油工业的第五大趋势是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将在科学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得到更大发展。近年来,生物质燃料产业的经济性和环保意义日渐凸显。2006~2008年,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政策措施,扭转了生物燃料等替代燃料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过热和盲目发展的势头,引导我国替代燃料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健康的轨道。2008年,我国生物乙醇产能约为140万吨/年,生物柴油产能约为8万~9万吨/年。目前国内所产的生物柴油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一般仅可用于农用或发电机械,与直接用于汽车和船舶并保证不会对其带来机械损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用于柴油轿车,主要原因是中国生物柴油生产技术仅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中石油南充6万吨/年、中石化贵州5万吨/年、中海油海南6万吨/年以小油桐为原料的生物柴油项目作为产业化示范项目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时,甲醇用于汽油调和生产甲醇汽油现已开始启动。2009年11月1日和12月1日,“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M85)”两个国家标准经批准后已正式实施,甲醇汽油在克服一些技术经济问题后将会在一些地区取得推广和发展。
目前,我国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已达102万吨/年,以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技术已初步具备商业化发展条件,以餐饮业废油、榨油厂油渣、油料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也已达到5万吨/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巴西、美国之后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和应用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5省,以及湖北、河北、山东、江苏部分地区已基本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普通汽油。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万吨;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达到1000万吨,生物柴油年利用量达到200万吨,总计年替代约1000万吨成品油。预计,今后中国替代能源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得到更大的发展。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企将有选择有重点地进入生物燃料等替代能源领域,谋求新的发展。
过剩之辨
近年来,由于国内炼油能力增长较快,而国内油品需求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增势放缓,使国内的油品供需形势由偏紧转为宽松并略有余。目前国内外舆论和业内外人士普遍出现了对炼油投资是否过热、会不会出现能力过剩问题的担心。笔者认为这一担心不无道理,但如果注意调控是能够避免的。
从需求侧看,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处于迅速发展时期,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国内的油品需求仍有相当大的上升空间。因此从中长期看,在与油品需求增长的同时相应的同步增加必要的炼油能力完全是应该的。而从炼油项目建设侧看,如果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不加以必要调控,不注意控制投产节奏,不注意国内炼油布局的合理化和优化,不注意炼油装置的规模化建设,就有可能因局部时间内投产过分集中而出现中短期能力过剩的现象,就有可能出现国内各炼油企业过度竞争、扎堆建设,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的情况,从而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而造成较大的浪费。
因此,建议国家和有关炼油企业要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从全局和全国出发,加强炼油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控制适当的投资和投产节奏,注意布局的优化和合理化,并注意在建设大型炼化项目的同时,适时淘汰落后产能或进行关停并转,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炼油业的有效资产质量和规模化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确保我国炼油业健康顺利发展。当然,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形成机制也需在炼油工业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
言论
油品质量升级战略应符合国情
油品质量不断提高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融合,国际国内环保意识的提高,炼油业将始终面临产品质量升级的压力,但也应注意国情和油品质量标准升级的时机问题。
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区域发展很不均衡,主体污染源类别和地区污染容量差异很大。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根据所处区域特点制定和执行不同的油品标准,因此,我国在制定环保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差别、国内不同地区的差别、不同能源污染的差别等,科学地制定环保限制措施。同国外相比,我国汽车分布密度较低,对汽油中各项污染物指标一味追求与国际水平靠齐未必是好办法。在这方面,日、韩的质量升级步伐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历程值得研究和重视。油品质量升级政策应以大城市为主,以提高汽油质量标准为重点。对于柴油,因国内消费构成中,农机、船舶、铁路、建筑、发电等非车用柴油比例较高,柴油消费主要在城际交通、农村和矿业地区,污染影响较小。如果发动机技术性能稳定,其污染物排放还低于汽油机,升级步骤可考虑适度放缓。
目前,国内的炼油企业在呼吁国家制定相对宽松、合理的政策,减轻压力的同时,也在着手制定质量升级战略。中国炼厂正根据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出口三个市场区域分别制定油品质量升级步骤与战略。市场主要在东部地区和部分产品出口的炼厂需要全面提升产品质量,使出口产品质量紧跟世界先进水平,以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提高油品质量的难点在汽油,因此仍需坚持集中资金、重点改造的原则,提高大型骨干炼厂的产品质量,并以质量升级为契机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布局调整战略,关停并转小炼厂,努力降低质量升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