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石油网 » 石油人物 » 石油专家评论 » 正文

王增林: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

日期:2010-06-19    来源:国际能源网  作者:本站专稿

国际石油网

2010
06/19
11:4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王增林 低碳经济 胜利油田

主题:第二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
时间:2010年6月18日-19日
地址: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
   
    《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届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19日上午的主题是“低碳经济下的调整和机遇”。胜利油田首席专家王增林先生做了题目为“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增林:大家上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胜利油田首席专家王增林

 

    胜利油田现指胜利石油管理局和胜利油田分公司的统称。工作区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东营、滨州、德州、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市的28个县(区)内,主体位于黄河下游的东营市。

    自1964年正式投入开发至今,胜利油田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近50亿吨;累计生产原油9.72亿吨,约占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5;累计上缴利税5000亿元,为保障国家能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和石油化工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面对老油田稳产的重重困难,胜利油田始终以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为己任,在创新中培育低碳型开发模式,在攻坚中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各项事业呈现出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生产原油2783.5万吨;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1.033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节能量为22.64万吨标准煤,COD和二氧化硫减排指标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任务。

    一、提高认识,在创新中培育低碳型开发模式

    对资源采掘业而言,油田开发与节能减排永远是矛盾的共同体,如何处理好这一矛盾也是近年来胜利油田一直探索的课题。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推进油田集约高效开发,是最根本、最直接的节能减排。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低碳型开发模式贯穿油田勘探开发的全过程,高效开发能源,开发清洁能源,是有效化解原油稳产和节能减排矛盾的治本之策。我们从“机制、理念、技术”三个方面入手创新思路,使油田开发实现了由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的转变。

    第一,机制创新,大力实施一体化运行。长期以来,油田勘探开发的运行机制是,勘探、开发、工程三大体系条块管理,分开运行,独立考核,业绩评价标准主要是各自完成的储量、产量和工业量任务。这种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客观上限制了综合效能的充分释放。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和投资、经营压力的不断增大,迫切需要三者之间实现更加高效的组织衔接和协调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探索实施了勘探开发工程一体化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组织运行。胜利油田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一体化机制的指导、协调、保障和推进并建立一体化运行例会制度,加强协调运行。

    二是搭建一体化平台。建立了复杂油气田区带勘探实施建议、初审、再审和终审四级把关的精细决策模式和多层次、全方位的勘探开发结合机制,相关专业在方案制定上共同研究,业务工作上相互延伸,使勘探、开发、工程三大体系实现了由条块管理、分开运行、独立考核向整体部署、协同作战、综合评价的转变勘探主动向开发延伸,开发提前介入油藏评价,发现储量和开发评价、前期准备的过程实现了有机融合,油田开发驶入了优质高效的快车道。已投入开发的老186区块位于渤海湾浅海海域,整个工程由2.6千米的进海路和一座近3万平方米的人工岛组成。按照规划,这里部署井位69口,建成投产后,成为胜利油田单体产能最大的人工岛。但是,由于区块内含油砂体小,10.6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多达71个砂体,且每个砂体都有独立的油水系统,油藏设计、地面工程配套都存在较大难度。

    在开发建设中,我们从油藏设计、钻井液、泥浆体系、防砂工艺等全过程实行一体化运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快的定向井、完钻井深1537米的老168一斜29井,创出最短钻井周期4天9小时、最高机械钻速40.71米/小时的记录,平均单井节约成本30万元。目前,该项目已探明含油面积10.6平方千米,探明地质储量709万吨,累计较井67口,建成产能16.8万吨,与同区域、同类型运用传统模式开发的老163区块相比,建设周期缩短近一年,而平均单井生产能力却提高了53%。“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先后发现探明储量500万吨规模以上区块15个,累积探明储量达到49.33亿吨,储量动用率由原来的85%提高到了88%,老区采收率由30.5%提高到了31.8%,“一体化”运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理念创新,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

    经过40多年的高速开发,胜利油田稳产面临重重困难,但也存在较大的潜力:油田目前的平均采收率仅为28.3%,还有超过70%的探明储量埋在地下。目前胜利油田动用储量41.5亿吨,若提高采收率1%,就增加可采储量4000万吨,按目前找到的新区资源的采收率来算,相当于找到一个2亿吨优质储量的大油田。为此,我们牢固树立“地下所有资源都可以找到,找到的资源都可以动用”的理念,在勘探上精查细找,在开发商精雕细刻,在成本上精打细算,在管理上精益求精,把精细化融入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强化精细管理提高油田采收率,通过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开发经济寿命期。胜采22队所辖区块在1997年时综合含水就已高达97%,剩余可采储量仅为73万吨,按当时的采油速度,到2004年,就会陷入无油可采的尴尬境地。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该队从精细资料录取、精细单井管理、精细井区管理入手,把精细理念融入到了开发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在已开发38年切仅有6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上,查找到地质储量210万吨,新增可采储量79万吨,连续11年稳产10万吨以上,水驱采收率突破43%,自然递减率连续10年控制在10%以内,成为全国“开发战线的红旗”。临盘采油厂采油1队通过持续开展“一井一策、一块一法”的精细管理模式,目前已培养2年以上长寿井83口,10年以上长寿井6口,其中L2-N20井免修期长达15年,成为油田的“长寿之王”。“九五”以来,胜利油田连续10年保持综合含水不上升,油田采收率年均提高0.37%,相当于每年新增探明地质储量8000多万吨。

    第三,技术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化战略。

    科技是实现油田高效开发的有力保障。进入“九五”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胜利油田围绕生产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大力实施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创造了一系列符合胜利实际、具有胜利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勘探上,创新形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断陷盆地潜山多样性理论和低渗透油藏开发基础理论。其中,在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知道下,形成的4套隐蔽油气藏勘探配套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利用该项技术,“十一五”以来,胜利油田初步落实3个5000万吨级目标区、2个3000万吨级目标区和多个千万吨级勘探目标区;2003年以来,连续7年实现预测、控制、探明储量均过亿吨。

    开发上,以油气资源的有效动用和高效开发为采收率技术、稠油开发配套技术、滩海油田开发配套技术、石油工程配套技术、采油工程配套技术、油田地面工艺配套技术、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等具有胜利特色、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十大配套技术。其中,胜利海上埕岛油田高速高效勘探开发技术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该技术,埕岛油田1996年产量达到1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百万吨级浅海油田。1999年,生产原油突破200万吨,2009年达到240万吨。“九五”以来,胜利油田共有466项成果获省部级、国家级奖励,2000年至2009年连续10年有1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级别和数量在国内同行业保持领先地位。油田每年依靠科技进步新增探明储量400万吨以上,新增可采储量1000万吨以上,新增加原油产量300万吨左右,科研成果应用率达90%以上。

    二、节能减排,在攻坚中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

    近年来,胜利油田从履行企业政治、社会责任的高度出发,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在攻坚中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油气不上天、无水不外排、原油不落地。

    第一,强力推进节能降消。

    一是强化过程管理。在健全组织领导体系的基础上,实施节能预警分析机制,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的过程控制。油田开发了统一的能源消耗及节约统计分析模板,做到月度有统计、季度有分析、半年有考核、年度有兑现。在节约电力、燃料油、成品油方面,采用了费用计划管理和用能实物总量管理,对季度、阅读超量用能单位提出警示,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强化群众性挖潜。把节能降耗与节能减排的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做到节能减排人人身上有指标,在各层面、各领域掀起了群众性的节约挖潜热潮。纯梁采油厂建立实施“系统节点”管理模式,仅电力管理系统就划分出3个一级节点、9个二级节点、25个三级节点,共34个达标指标,通过对机采、注水、集输、热力、电力五个系统的节点进行细化分析,找出了节能降耗的潜力和控制措施,在2009年电量自然增加1095万千瓦时的情况下,实现了电量的负增长,同比减少3960万千瓦时。

    三是强化关键节点控制。胜利油田70%以上的耗能集中在注水、集输、机采、热力、电力、钻井等系统。2009年,我们围绕降低主要耗能系统能源消耗,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8项,推广节能四新项目67项,建成了机采、电力、计量、集输、新能源利用五大示范区,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和示范作用。在钻井系统,通过推广应用“PDC钻头+动力钻具+转盘钻”的复合钻井等钻井技术,使平均机械钻速突破20米/小时大关,进一步降低了能源消耗。2009年,胜利油田井口产液每吨用电量用2006年的17.08千瓦时下降到16.24千瓦时,节能生产成本约1亿元。

    四是强化技术节能。2009年,《风网互补供电系统在抽油机上的应用》、《潜油电泵井节能配套技术的研究》等6项节能成果获得油田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励。油田首席技术大师代旭升研制的“移动式套管气回收装置”,彻底解决了油井套管气外排的问题。2009年1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已累计回收天然气约7000万立方米。

    第二,强力推进重点污染治理。

    一是多错并举减污。按照开发与环保“一体化”的原则,在开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污水回注率。去年以来,共间断关停高含水井289口;对454口高含水油井实施堵水、补孔等措施,控水稳油;加强回灌井治理,增注污水100多万吨,在2008年基础上又减排采油污水438万吨。同时,自主研发了气浮、煤炭灰吸附预处理结合氧化塘升华处理为主的采油污水治理技术,建成了桩西、现河和孤东采油厂等外排污水处理工程,形成8万吨/天的污水外排处理能力,所有外排污水全部实现了达标排放。
    二是抓住重点治污。胜利油田40多年来采油产生的油泥沙遍布2万多口油井、300多个油气分离计量站和40多个油水分离联合站及治理难度大。结合实际,我们自主开发了油泥砂焚烧、洗砂、生物处理、污泥调剖回注等治理技术,建成了一座处理能力五万吨的油泥砂焚烧装置、四座洗砂装置和两座污泥调回剖回注,形成年处理油泥砂约12万吨的能力。目前,油田生产建设中新产生的油泥砂全部做到了安全储存、及时运转、无害化处理。在二氧化硫的治理上,2009年5月,油田自备电厂4台机组脱硫工程全部通过山东省环保部门验收,脱硫效率达到95%以上,年减排二氧化硫6万多吨。

    第三,强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利用油田自备电厂及实现了区域化、规模化热电联供,替代了100多台锅炉,节约了燃油,改善了大气质量。近年来,重点突出了燃煤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补集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践证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慨叹CCS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时间的过程中,走二氧化碳封存与资源利用相结合的道路跟适合中国的国情。即在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示范工程中不仅考虑二氧化碳的封存,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07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确定在胜利油田纯梁采油厂高89—1块进行二氧化碳驱的先导实验。高89块是胜利油区大型特低渗透油田之一,高89—1块位于高89块的中部,平均空气渗透率为4.7毫达西,无法实现注水开发;和同类型油藏相比,具有代表性。目前地层压力为30MPa左右,具备混相条件。从现场的应用效果看,二氧化碳驱矿场实验初见成效:注气后高89—试1井组中生产井产量稳中有升,截止到目前累增油7500吨。单井受效明显,其中高89—9井产量由注入前的4.5t/d上升到目前的9.0t/d,提高了一倍。二氧化碳驱在低渗透油藏中具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根据初步率选,胜利油田适合二氧化碳混相驱的已动用低渗透单元47个,地质储量9556万吨,按提高采收率15—20%计算,于今新增可采储量1433—1911万吨。满足二氧化碳近混相驱已动用低渗透油藏单元62个,地质储量19045万吨,按提高采收率10—15%计算,预计新增可采储量1905—2857万吨。如果规模应用二氧化碳驱,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预计新增可采储量3300—4700万吨,二氧化碳注入需求总量将达到1.5亿吨。但由于二氧化碳气源不稳定,无法满足大规模推广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需求。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恩同时也是为了在节能减排中实现大企业大作为,我们加快推进燃煤发电厂烟气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技术攻关,开发成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场燃煤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提纯、液化技术。装置投入运行后,每天生产液态二氧化碳100余吨,全年能够捕集、液五化CO23万一4万吨,成为目前中国国内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装置。

    捕集处理后的二氧化碳纯度达99.5%以上,可全国应用于目前胜利油田正在开展的“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重大先导实验。资料现实,二氧化碳驱油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提高采收率10—20%。目前,胜利油田有低渗透油藏7.67亿吨,低渗透新增探明储量都在2000问吨左右。将胜利发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后用于低渗透油田二氧化碳驱油,可以确保提供稳定价廉的二氧化碳气源。该项装置预计今年七月份建成投产。

    三、坚定信念,在转方式中推进油田协调发展

    去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的国际警戒线,今年国内石油需求继续呈增长态势。在去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政府负责任地向国际社会作出了2020年比2005年减排40%到45%恩的承诺。作为“国字号”的企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加油是政治责任,为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的目标尽力同样也是政治责任。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定信念,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低碳型油田建设。

    第一,立足持续稳产,在转方式、促发展的过程中夯实资源基础。

    作为全国大型油田,保持原油产量稳定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国民经济实现平衡较快发展的经济和政治责任。去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又将西部38个区块、13万平方公里的勘探区域整体交给了胜利油田,为胜利油田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具体工作中,勘探上将坚持新区与老区并重,是由于天然气并举,打好老区保卫仗和新区进攻仗,着力打造资源丰富的“胜利根基”,全年实现新增探明、控制、预测三个一亿吨的储量目标,开发商重点围绕提高采收率,持续强化基础工作,努力提高储量动用率、油田采收率和单井产量,力争全年提高采收率0.4个百分点,新建原油产能316.2万吨,新增石油可采储量2750万吨,实现储采平衡,着力打造中国石化上游“胜利长板”。

    第二,加强精细管理,在转方式、促发展的过程中提升运行质量。

    2010年,国资委对中央企业全面实施了企业增加值考核。我们将以此为方向,调整完善油田绩效考核办法,促进油田发展集约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按照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战略部署,在宏观层面上牢固树立一体化利益观、效益观和发展观,实现油田资源的整体统筹和高效配置。

    同时,建立完善生产运行一体化管理体制,搭建一体化生产管理平台,落实一体化运行制度,实现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微观层面上,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精雕细刻的方法,切实加强预算和监督、成本投资、市场、内控和信息等分析精细管理。具体讲,开发管理上,就是树立油田开发经济寿命期理念,通过深入分析油田、油藏单元、单井等不同现在存在的问题,关注和找准油田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临界点和关键点,实施“一井一策、一井一法”,不断延长油田经济开发的寿命期。在成本控制上,坚持“支持长效成本,控制短效成本,压减无效成本”的原则,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第三,树立创新意识,在转方式、促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科技进步。

    作为资源采掘业,油田每一次大的发展都与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突破息息相关,在当前油田增产稳产举步维艰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油田科学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后,我们将按照“完善推广一批、攻关突破一批、研究准备一批”的工作思路,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推广应用、战略储备四个方面入手,创新形成先进适用、经济高效、具有胜利特色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系列,增强油田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传统技术输入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型企业的重大转变;同时,根据油田生产实际需要,以扩大资源、提高“两率”为目标,加快成熟适用工艺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强长远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技术储备。

    第四,强化节能减排,在转方式、促发展的过程中打造生态油田。

    进一步强化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重中之重是加快燃煤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100万吨/年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驱油与封存技术开发计工程示范的相关工作。该项工作以进一步降低捕集成本、实现二氧化碳安全经济封存、建立大规模CCUS示范工程为目标,从电厂烟道气二氧化碳大规模高效捕集设备和制剂开发、烟气预处理、捕集工艺用能优化、二氧化碳安全输送、二氧化碳驱封存油藏潜力评价、二氧化碳驱注采工艺、产出气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系统腐蚀控制、驱油封存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关键技术着手,攻关形成烟气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纯化、驱油封存核心技术,突破二氧化碳减排和提高油田采收率等关键技术难题,计划用时四年,最终建立100万吨/年燃煤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工程技驱油地质封存示范工程。心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目前最大的燃煤电厂烟气CCUS示范项目,可年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同时能够满足8000万吨储量规模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开发需要,将产生巨大的减排和增产效益。

    同全国石油企业一样,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胜利油田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工作刚刚起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石油企业和有关专家的做法经验和意见,与国内同行一起,为政府分忧,为社会尽责,为推进石油石化行业的低碳经济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返回 国际石油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