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署13日将07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预期上调为较06年增长6.1%,至756万桶/天,而此前的预期增幅为5.4%。但由于中国炼油行业不够透明,对数据准确性仍有疑虑。
综合外电2月13日报道,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13日上调了中国石油需求量估计数据,但该机构表示,由于中国炼油行业不够透明,中国石油需求量之谜仍无法被完全破解。
国际能源署估计,2006年中国的石油需求较2005年增加了6.4%,达到712万桶/天,增幅大于此前预计的5.6%;这一最新数据已更为贴近美国能源情报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等其他机构的估算值。
国际能源署同时还将2007年中国的石油需求预期上调为较2006年增长6.1%,至756万桶/天,而此前的预期增幅为5.4%。该机构同时指出,对2005年中国的石油需求低估了9万桶/天。
国际能源署指出,如果能够在走私、原油直接燃烧以及原油和石油产品库存等不确定性较大的领域得到更为详尽的信息,该机构有可能对此前系列数据作出进一步修正。
分析师普遍认为国际能源署会上调中国2006年和2007年石油需求估值;他们认为,由于中国已从2006年秋天开始向石油战略储备设施中注入石油,国际能源署低估了因此而产生的额外需求。
国际能源署表示,由于获得了新的年度以及更为详尽的数据,该机构同时也修正了中国2005年石油需求值。这些细分数据显示出不同类型炼油厂生产能力,使得国际能源署对石油产品类型以及产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大约90%的炼油产能掌握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China Petrochemical Corp., 简称:中石化集团)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两家炼油商的手中,其余产能则被一些独立或小型低效的炼油厂占据。这些小型低效的工厂也被戏称为“茶壶炼油厂”。
虽然国际能源署已经在此前的报告中承认缺乏反映“茶壶炼油厂”产能的可靠数据,不过该机构估计它们的最大处理能力大约为70万桶/天。
国际能源署表示,现有数据表明,2006年下半年,中国独立炼油厂以及“茶壶炼油厂”产量增速相对较快,这不仅是由于独立炼油厂产能有所提高,而且还因为“茶壶炼油厂”所面临的价格环境更为有利。
“茶壶炼油厂”没有资格使用原油,它们主要以燃料油作为生产原料。进口燃料油价格相对国产柴油价格走低的情况刺激它们增加了产量。
然而国际能源署指出,如果从1月下旬开始的国际油价反弹之势得以保持,“茶壶炼油厂”的生产有可能再一次受到打击。
中国12月份的净原油进口从11月份的峰值有所回落,降至250万桶/天,当月炼油厂产量也持平,表明中国已经放慢了增加原油储备的脚步。
根据第一步计划,中国正在四个地点建造可储存1亿桶原油的储备罐,工程将于2008年完工。
目前中国官员仅确认正在向浙江省镇海的储油设施注油,但浙江省舟山以及山东东部黄岛的储油罐也将于2007年投入使用。
国际能源署表示,其最新的估计数据为:截至1月底,镇海石油储备量为2,500万桶。但该机构指出,另有报告显示镇海石油储备量要远远超出这一水平。
此外,国际能源署进一步批评了中国新的石油产品定价机制。该机构是在上期月度报告中提出这一批评的。
根据新的定价机制,中国首次依据原油价格来为轻质油品定价,屏弃了将轻质油品价格与国际汽油及柴油基准价格相挂钩的做法。
中国政府选择布伦特、迪拜以及米纳斯原油价格作为确定本地销售的柴油及汽油价格的参照,因为上述三地油价是当前欧洲、中东以及亚洲市场的基准价格。
国际能源署表示,这一定价机制向最终放松管制迈出了一步,若与贸易限制相结合则有可能持续一段时间;但这依然意味着,中国的炼油行业得到的市场信号将与其他亚洲炼油企业不同。
国际能源署称,该定价机制的效果将再度依赖于油价调整的频繁程度,而且在油价走高的背景下,该机制将鼓励炼油企业持有最低库存,并在油价产生波动前削减库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