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跨中俄两国全长997.25公里的中俄石油管道工程宣告竣工。根据计划,2011年起,俄罗斯将通过这一管道在未来20年内每年向中国出口1500万吨石油。这是一条历经波折、中俄双方磋商多年方成的陆上原油运输大动脉,1500万吨俄罗斯石油将抛弃速度慢而运费昂贵的火车,“换乘”管道进入中国。(9月29日《京华时报》)
分析人士认为,中俄石油管道的开通,既是俄罗斯能源出口寻找新市场战略的实施,也是中国实现资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一步。目前,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几乎全部通往西方,但俄对欧油气出口受制于过境运输国,因频繁发生“斗气”摩擦,已极大地损害了俄罗斯作为可靠能源供应商的形象。
话说回来,中俄石油管道只是俄更长距离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的一条支线,按计划,这条石油管道将延伸至俄罗斯东部海岸,供给日韩及其他亚太市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俄罗斯对中俄原油管道修建不冷不热,仅谈判就花去14年时间,其间,由于日本、韩国插手,使双方的谈判几经周折。
俄方似乎一直在吊中国的胃口,这背后自有玄机。俄罗斯自1999年开始努力恢复石油生产以来,不断刷新石油增产的纪录,如今可与世界最大石油生产国——沙特一争高下。过去,每一次油价飙升的最大受益者都是以中东国家为首的石油输出国家,近年来,俄罗斯也开始加入这个行列。石油成为俄罗斯手中待价而沽的权杖,帮助俄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获得双重好处。
从经济角度来说,石油出口带给正在复兴中的俄罗斯经济巨大的推动力,几乎前所未有的全球需求使克里姆林宫的金库每月多收入15亿美元。从政治角度来说,俄罗斯的石油正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有求于他,成为俄罗斯手中的一张外交大牌。例如在东亚,几年间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使俄罗斯与中国和日本大玩猜谜游戏,左右逢源。
俄罗斯正是利用能源资源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2005年末,俄罗斯利用天然气成倍提价搞定了乌克兰,后又将“亲兄弟”白俄罗斯挟制腋下。俄罗斯的行为模式不得不让我们关注,必须避免在未来的能源合作中不会成为要挟对象,毕竟“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然而,形势比人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及国际油价暴跌的双重打击,给俄罗斯经济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导致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当年,俄罗斯GDP同比萎缩6%,出现经济负增长。与此同时,俄罗斯的外汇储备消耗迅速,从2008年8月的峰值5975亿美元下降到2009年6月的3806亿美元,降幅达36.3%。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需要大量资金来抵御金融危机的打击,恢复经济发展。
正如此,俄方在中俄石油管道修建上发生180度的转弯,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因为它希望从中国寻求资金支持。2008年10月,中俄迅速签署“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国将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换俄罗斯20年3亿吨石油供应。其后,双方于2009年2月在合同细节上达成一致,为中俄石油管道开工扫清最后障碍。
其实,中俄石油管道开通,很大程度是大国博弈的结果,这方面体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让俄方不得不作出妥协。当然,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以后,俄罗斯能源产业遭遇扩大市场、将资源转为资金的压力,迫使俄方必须加速向远东市场拓展。如果未来20年俄罗斯能够每年稳定供应1500万吨原油的话,那么对中国来说也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石油来源。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俄罗斯也许会利用这条石油管道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工具和能源武器,就像它利用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那样。考虑到俄罗斯过去的行为,中国仍将不愿让它成为自己的主要供应国。因为中俄石油管道只是中国西北、西南、东北、海上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之一。当然从好的方面想,中国和俄罗斯的政治关系近年来迅速改善,近来在一系列问题上都拥有共同立场,包括中亚安全合作、建立一种全球储备货币以取代美元,以及石油人民币逐渐取代石油美元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