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近期发改委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对此你怎么看?
周大地:定价周期确实可以缩短一些,按照现在22个工作日移动变化率要达到4%,要同时达到条件有时要经过很长时间。有时候变化率达到4%的条件比较容易,但同时要满足22天就比较困难。如果缩短定价周期,可以更及时的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化。例如调价的计价周期可以缩短为2周,甚至国际油价变化率也可以相应缩小,例如由4%改成3%。这样国际油价跌了,国内的油价也能及时的跟着跌。这样公众关于国内油价"涨多跌少"的感受就要少一些。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可以减少目前公众的不满。对于企业而言也能更及时反映原油采购成本和市场变化。
新京报:发改委提出年内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定价机制,总体的方向是更透明,防止市场投机,你认为未来的改革怎样可以做到更透明?
周大地:我不明白所谓的更透明到底是如何更透明,现在已经很透明了。发改委公布了22个工作日国际油价的移动变化率达到4%,国内油价就可以调整。如果说更透明,那就没有了定价的过程。最后就是出来一个公式,发改委把参考的数据、定期的成本都公布一下,企业根据这个公式自行定价就可以了。如果把所有的定价公式都公开,调价的预期也会更加明确,也很难防止市场囤积。
成本不可能完全透明
新京报:关于成品油定价机制,外界一直有声音要求把
炼油成本公开,发改委虽说每次调价都控制了涨幅,但是大家还不清楚具体依据是什么?新的机制是否应该把成本问题说清楚?
周大地:成本透明只是相对的,不可能完全透明。在市场经济下,这个成本究竟是多少很难说的清。完全按照成本定价只是对市场经济理想模式的想法。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价格甚至是低于成本的。现在有人对于石油企业炼油成本问题有质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国有企业,所以总是对其有质疑。你去买一件衣服、买一个包会去问人家的成本吗?别人会告诉你他的成本是多少吗?
新京报:可能因为是国有企业,所以才引发了公众对其成本问题的关注。有的人认为目前的定价机制只考虑了石油公司的利润,保证其炼油稳赚不赔。未来机制要完善可以参考国内的一些价格因素,你对此怎么看?
周大地:我们的原油已经超50%依靠海外进口。为什么要让石油公司亏损来补贴国内的低油价呢?为什么现在是政府定价,就认为这个价格一定是定高了呢?国内建立起来期货交易市场就一定可以真正反映供需情况吗?
不担心油企价格垄断
新京报:现在的定价机制,你认为有哪些改进的空间?
周大地:现在的定价机制有可以改进的空间,甚至可以试一试,放开价格让企业来自主定价,政府可以通过成本监审来监管。这样政府反而可以中立了。但是这种改革付出的行政成本很高。
新京报:如果把定价权完全下放给企业,国内成品油市场仍主要是两大石油公司,是否有可能形成价格的垄断?
周大地:国际上的石油市场都是少数企业的寡头竞争,没有一个地方有完全充分的竞争。
新京报:据了解,在日本市场就有7家大型石油企业。
周大地:但是分散到各地,其实每个地区也就一到两家企业。